第六百四十八章大荣西南乱局 (第2/3页)
把框架搭起来,也好能保证咱们的小朝廷能够正常的运转!”
虽然现在他们只是占据了四府之地,但是也该设立中央机构了。
不然上下职权不明,归属不明,乱七八糟的,难以统一调配和指挥。
至于内阁六部和都督府,完全就是杨明昭懒得费劲,直接将大荣朝堂的那套班子搬过来了。
大荣的问题不在于中央机构的组织形式,而在于那些官员不敢任事上。
简单来说,就是制度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执行制度的人。
如果杨明昭真的能够登基称帝,他或许需要改变一下中央朝廷的组织架构,但他现在就占了四府之地,没必要那么麻烦,只需要有个中央小朝廷就行,至于其他,以后可以慢慢调整。
“公子说的很对,我们确实需要一套完整的中枢机构,不过老朽不建议使用内阁六部和都督府的名号,这要是传出去,太过引人注目了。”
“不如就按照三司衙门的规制建立一个小朝廷吧。”
李文春提议道。
内阁六部、六科五寺、都督府等等,这都是皇朝才有的组织架构,他们现在使用这些官衙名称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引来朝廷的警惕。
现在巴蜀的局势就是四路叛军蚕食巴蜀,朝廷对于四路叛军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可一旦他们用了内阁六部的官衙名称,那朝廷会将他们视为头号大敌。
所以这些名号是不能乱用的,甚至杨明昭现在都不能称王。
杨明昭有个太平王的名号,但这个名号更像是贼寇的名号,而非真正的王号。
“嗯,那就按照三司衙门的规制来组建中枢!”
“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我亲自担任布政使,李大人、齐大人和马岩为参政,下设房科,负责执行具体政令!”
“都司衙门负责管理军队,我亲自担任都指挥使,下设太平军五营,镇守各方。”
“按察使司,由陆波担任按察使,主管司法和监察事务。”
显然,这个三司衙门跟真正的三司衙门是不同的,甚至跟就不是一回事。
这其实更像是边镇的巡抚总兵制度,只是将按察使单独独立了出来,充当一下都察院和大理寺的角色。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此一来,杨明昭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中枢机构,不再是以前的草台班子。
众人对此没有任何异议,纷纷点头认同了杨明昭的想法。
接着,杨明昭就开始组建起自己的中枢机构,过程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现在的太平军就是一张刚刚铺开的白纸,杨明昭可以随意的在上面写写画画。
就算是出了问题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只需要即是改正即可。
正所谓船小好调头,现在杨明昭和太平军就处于尝试初步建立朝廷系统的阶段,也是为未来打基础的阶段。
……
云桂之地。
九江府的陈恒昌也在快速扩张,不过他的扩张方向不是西边的巴蜀,也不是云桂的西部和南部,而是云桂的东部以及更东方的江南之地。
在神阳教的支持下,陈恒昌的扩张速度是极快的。
他们起兵不过才一年半年,就已经占据了云桂东部的五府之地,现在正对江南蠢蠢欲动。
他们的扩张速度可比杨明昭快多了,不但速度快,而且目标非常确定。
江南这片富庶之地,就是他们眼前最大的目标。
相比于杨明昭握在山沟沟里闹腾,陈恒昌的野心和底气无疑更大。
一旦陈恒昌占据了江南之地,那几乎相当于夺走了大荣朝堂最重要的赋税来源,给了大荣朝堂致命一击。
因此大荣朝堂已经重视起陈恒昌这支叛军,开始调兵遣将围剿陈恒昌。
早在三个月前,朝廷就已经下令让云桂和江南两地调兵围剿陈恒昌,并且还下令让南疆镇出兵从南方进攻陈恒昌。
只是结果有些不尽人意,云桂和江南的情况跟巴蜀差不多,根本就没有可战之兵。
甚至江南的情况比巴蜀还要麻烦。
江南的富庶不是江南百姓的富庶,而是江南乡绅豪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