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姜子牙 (第2/3页)
人物,为何要指名道姓的来见他,实在令人费解。
“你一阐教弟子,不去西岐,反倒跑来朝歌,我来寻你,不是很正常的吗?”敖丙笑了笑,很是诛心的问道。
阐教现在与大商水火不容,乃是众所周知的事,这种情况下,身为阐教弟子的姜子牙,竟然还敢跑来朝歌为官,其心思难免引人多想,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实不相瞒,我虽是阐教记名弟子,但却被老师赶下了山,说我此生无望仙道,不如下山前往人间,寻一世富贵。”
“而在下山之后,我见大商在相国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大有中兴的气象,立即就意识到,我的富贵应该就应在大商了。”
“恰逢此时,大商书院设立,欲招揽四方贤才,我便赶来朝歌,谋一场富贵。”
姜子牙神情不变,就敖丙的疑惑,有条不紊的解释道。
他的意思很简单,元始天尊欲兴西岐,以取代大商这点他很清楚。可就他下山所见,大商国力蒸蒸日上,大有开创盛世之象。
这种情形下,根据他的分析,周国没有半点取代大商的可能。但这就与他老师元始天尊所言发生了冲突,既然圣人说周国能取代大商,那就一定能,不能也能。
在自己的判断,与老师的预言间,姜子牙肯定更信老师的预言。他猜测,未来应该会有什么变故发生,导致大商国力衰微,进而给了周国将其推翻的可能。
按照这个推论,姜子牙应该隐居山野,潜心研究治国之道,以待天时。但奈何,他虽有此心,可寿元不允许啊。
他不过炼神之境,并不能做到长生不老,寿元最长不过万载。而他下山时,已经上千岁了。
也就是说,他的寿元最多还剩九千载。听着是很长,但与大商数百万年的国祚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
他虽然预测到,未来大商可能会发生变故,以至于由盛转衰。但这个变故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他却猜测不出来。
是一千年以后,还是一万年以后,亦或者是十万年之后?
要是一千年以后,那倒还好,他还有足够的寿元去搏一世富贵,可要是一万年以后,那时他估计都成枯骨了,就算变局再大,也与他无关了。
时不待我,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姜子牙才会选择加入大商。此举一是为了静候时机,以待天时。二是为了积累名气,这样天时到来后,他去投靠才能得到重视。
三嘛,万一在他寿元耗尽前,他所期待的天时并未到来,那他在大商成就一番功业,也不算白来这世间一趟。
姜子牙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敖丙的质问,他显得理直气壮。
有道是论迹不论心,别管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可他自加入大商以来,就一直兢兢业业,从未做过任何有损大商利益的事。
他行的端、坐的正,既如此,他为何要怕?
“说的有理,只是,我还有一件事要问你,那就是,若未来周国崛起,你可会舍弃现有的一切,跑去投靠?”
敖丙其实根本不在乎姜子牙心里怎么想,他这么问,无非是在例行公事罢了。
“良禽择木而栖,若大商不负我,我绝不负大商。”
姜子牙立即保证道,他没说什么忠心不忠心的,修士也不在乎这个。修士在乎的,是因果。也唯有因果,方能约束修士。
大商若重用他,这就是种善因,他日后必要以善果相报,绝不能做有损大商利益之事。不然必受因果反噬,以至于心魔丛生,道心破碎,走火入魔而亡。
反之,大商若轻视他,这就是种恶因,最后也只能得恶果,莫要怪他在推翻大商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记住你这句话,然后跟我走。你不是想要一场富贵吗,那我就给你一场富贵,一场你做梦都无法想象的富贵。”
点了点头,敖丙示意姜子牙跟着自己走。
“什么富贵?”
姜子牙一边跟着敖丙离开书院,朝城外走去,一边好奇的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