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洞察如神决策定 (第2/3页)
六部制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的过程,西汉时已有萌芽,然正式确立是入隋以后。杨坚设立了“五省六曹制”,五省包括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实际的中央权力机构为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内史省即中书省,杨坚避其父杨忠讳,改其名为内史。六曹,即六部。杨广继位后,於大业三年,改六曹为六部之名。
杨广对其父设的“五省六曹制”所做的改革不止这一个。
通过一系列的官名规范化、六部实权化、皇权集中化等改革措施,杨广使此制从杨坚时期粗糙的分权制衡,越发完善,为后世历朝历代的官制奠定了基础模板。
三省的长官,以尚书省的尚书令品级最高,正二品,因杨坚曾任此职,后不常设,以从二品的左右仆射为长官;内史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内史令、纳言皆是正三品。——纳言,即秦汉之侍中,也是为避杨忠之讳,改称纳言,前年,即杨广第三次巡江都之际,他将纳言改称侍内。
内史省的职能为参与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总揽六部,负责政策的执行。
刘武周政权之中,论以官品,被任为左仆射的杨伏念最高,但最得刘武周信任的,却非苑君璋不可。苑君璋是他的妹婿,身份不同,且其人虽然不识文字,天生有治政的才能,故刘武周常言:“君璋虽无文墨,然其智谋胜於千卷。”对他相当倚重。
不但身份不同,深得刘武周的信赖,苑君璋现任刘武周政权的内史令,并掌管机要,决策枢机,是刘武周政权决策圈中,除刘武周以外的首要人物。因而,在接受了刘武周“南北夹击”的提议之后,底下来有关具体的用兵部署与战略协同,李善道就可不必再使者来往,与刘武周细商,耽搁时日,而是可直接与苑君璋详细商讨。苑君璋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刘武周。
便李善道亲自与苑君璋密谈,确定双方各自所出之兵力数目、出兵的日期、进军路线,并及双方在开战前期,各自需要负责的作战区域,等等,确保“南北夹击”之策万无一失。
苑君璋来前,刘武周已和他有过商议,出兵兵数、何时能够出兵、刘武周方面可以负责何处战场,这些事务,他们都已有决议。故此,他与李善道就此些方面的商讨,进行得很是顺利。
商议了两天,各项事宜、细节,俱已商定。
定下了,一个月后,两边同时出兵,刘武周出兵步骑两万,自雁门南下,进攻太原郡;李善道部出兵步骑三万,自河内北上,攻长平、绛郡等地,同时分兵一部,由武安郡的滏口陉西出,试试能否攻入长平北边的上党,牵制上党的守军,使其不能北援太原,亦不能南顾长平。
双方约定,互通情报,互相响应,务必形成合力,以期一举破敌,奠定胜局。
三月中旬,这天下午,苑君璋带着李善道的亲笔书信及商定结果,离贵乡县,还雁门而去。
……
春意已浓,柳枝轻拂。
魏征代李善道送走了苑君璋后,返回汉王府,向李善道复命。
这几天与苑君璋的密议,魏征也参与了。
暖暖的和风,吹动着魏征的衣袂,步过走廊,入堂的时候,他步履沉稳,白皙的脸庞上没有多的表情,只是眼神中透出些许难以掩藏的兴奋。河东此战,已经是定下了!一个月后,就将出兵。这一仗,若能取胜,李善道就将坐拥河北、河东一郡半之地,之后再收拾了刘武周,就将两郡在手!以此为资,纵然李密、李渊各雄霸一方,然进取中原,决战关中,前景可期。
“明公,苑君璋已经离县。”
李善道收回翻阅簿籍的目光,抬起头,笑道:“辛苦长史了。玄成,你起来,且坐。”
“敢问明公,在看什么?”
李善道指了下在看的几叠簿籍,说道:“用兵在即,我在琢磨此番出兵河东,除已确定的诸营兵马外,窦建德、宋金刚、魏刀儿、高开道等各部兵马,还可调动何部。”
这几叠簿籍,俱是窦建德等各部的军吏名册。
倒由此话,魏征想起了一事,说道:“明公,罗艺被押到贵乡已多日,明公打算如何处置他?”
“这等奸诈之辈,杀了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