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五章 两郡之要在阻援

第五章 两郡之要在阻援

    第五章 两郡之要在阻援 (第2/3页)

  “李渊取绛郡时,隋官通守陈叔达献郡以降。其后,陈叔达从李渊去往关中,被授李渊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於今绛郡李渊所任之官,为陈叔达子陈政德。陈政德,文士耳,不谙兵事,郡中守将多隋旧将,其驻军主要集中在绛县和郡治正平两处,兵马总计约万余。

    “今若往取之,臣以为,李渊留在绛郡的守卒不需多虑,此郡旬日可下!

    “但有一点,须当在意。即闻喜裴氏、绛县王氏等族,各在其乡,分有宗兵,筑有坞壁。比之城内守军,这些大姓的宗兵更为能战,且熟悉地形。敢禀大王,臣头次兵入垣县的时候,曾与其县的本地豪强裴、垣、段等族的宗兵交过手,虽然只是小战,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因臣愚见,此取绛郡,用兵的重点,似宜放在此郡的这些大族身上。若能先安抚或收服这些大族,使其不战而降,则绛郡可轻易入手;并且得之后,地方上也能便於治理。不然,若彼等顽抗,不免就会纵然绛郡的诸县得取,可地方仍不能得以安宁。

    “大王,臣有一计,不妨可先遣使前招闻喜裴氏、绛县王氏等族,晓以大义,许以厚利,若能说服彼等归顺,则绛郡不战而下;若不从,再以兵威震慑,双管齐下,或能事半功倍。”

    如前所述,陈叔达是陈叔宝之弟。陈叔宝兄弟四十一人,陈叔达排行十七。陈叔达等南陈宗室入隋后,在杨坚时期,本不得用,系因杨广启用陈氏子弟之故,陈叔达乃得以出任绛郡通守。其人容止出众,颇有才学,故在降李渊后,得到了李渊的重视,现与从李渊起兵的元勋温大雅同掌机密,李渊近来的军书、赦令,多出陈叔达之手。这些且也不必多说。

    闻喜裴氏是北地名门,这也无须多言。

    “南扼盐池重地”,河东产盐,其盐质优量大,自古便是朝廷赋税之源。盐池的面积很大,主产区位於河东郡的安邑,周长百余里。河东地界最有名的冠族共有三个,闻喜裴氏、解县柳氏、汾阴薛氏。其中薛氏是从蜀中迁徙来的,所以能在河东站住脚,并成为大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薛氏控制了河东郡盐池的部分产区,以此其族乃得以豪强。亦无须多说。

    比之王须达对河东郡的介绍,季伯常对绛郡的介绍明显得更为详尽,不仅细述了绛郡的唐官、守卒,还讲说了其郡中的宗族势力的情况,且还提出了可行的迅速攻占此郡的办法。

    李善道点了点头,说道:“伯常所言极是,绛郡大族确为关键。遣吏招抚,恩威并施,亦确为上策。”琢磨了下,问道,“伯常,你与闻喜裴氏等之间,可有接触?”

    “回大王的话,与闻喜裴氏等间,臣暂尚无接触,但与垣县的裴、垣、段等族,臣除了头次兵入垣县时,与他们小有交战,后来便无冲突。臣派人备礼,与此诸姓现略有来往。”

    李善道问道:“垣县裴氏,与闻喜裴氏有无渊源?”

    “回大王的话,垣县裴氏与闻喜裴氏是为同宗,闻喜与垣县两县接壤,是以有裴氏的分支迁居至此。”季伯常顿了下,补充又介绍了下垣、段两姓,说道,“垣县的垣氏据说其先略阳氐人,从关中迁过来的,自言为垣护之之苗裔;段氏是鲜卑人,垣县的段氏迁至此县已久。比之垣县裴氏,垣县的垣、段两姓虽不及裴氏显赫,然颇尚武,论以宗兵之力,乃胜裴氏。”

    垣护之是南朝宋的名将,其侄垣崇祖为南齐的开国功臣,其族主要是活动在南朝。垣县的这支垣氏,从关中略阳迁过来的可能性很大,但要说是垣护之、垣崇祖的后裔,只能说是有可能。毕竟垣护之其族,也是出自略阳,本为前秦、南燕之臣,可能两下的祖上有关系。

    李善道摸着短髭,沉吟了片刻,看向堂中两人,问道:“柳公,绛郡裴氏子弟,你可有相熟?”

    所问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