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临晨凭栏蒲坂城 (第2/3页)
。
“王柱国、王仪同军报,他两部已与姜、李交上战。姜、李攻势颇猛,只凭他两部不到万人,只怕难将姜、李两部久阻,万一独孤怀恩逃回营中后,固营自守,唐营未拔,姜、李兵到,我军将腹背受敌,不知大王就此,打算何以部署?”
原定的计划是先将独孤怀恩部歼灭,再转攻姜宝谊、李仲文两部。
但是今日此战,没能将独孤怀恩留下,被他见机得快,逃走了,因而底下来,就只能改变既定的策略,还得去打独孤怀恩。这样一来,姜宝谊、李仲文两部的确就成需要处理的问题了。
——却是说了,为何还得接着去打独孤怀恩?原因很简单。便是不能给独孤怀恩喘息的时间,趁他病、要他命。必须得赶在独孤怀恩回到营中、收拢残兵、重新整顿好营防之前,将他彻底消灭。不然的话,如果这个时候,不追着独孤怀恩打,反去打姜宝谊、李仲文,就会给独孤怀恩重振兵势的机会,将来打蒲坂城外的唐军营垒,就还得费劲了。
李善道已有计议,说道:“独孤怀恩部大败,我趁胜追击,拔其蒲坂城外营垒不难。顶多半天、一日,其营必就能为我拔。姜、李攻势再猛,一两天间,我相信王须达、王君廓也能将他两部挡下。为万全起见,可再调一部兵马往去相助王须达、王君廓两部。”从诸将中挑出了董法律,令道,“两个时辰后,你率你部去与王须达、王君廓两部合兵!”
董法律接令。
李善道又令杨粉堆:“遣吏奔赴涑水对岸之窦公部,令窦公明日一早,向涑水对岸之唐军发起进攻,配合我军攻拔蒲坂城外唐营!再令风陵北渡的刘豹头等,严守渡口,不可有失。”
……
风陵南渡,王长谐军中。
一个传令的使者刚刚抵达,向王长谐奉上李渊的令旨:同意王长谐部北上到蒲坂渡口渡河,已拜李孝基为行军总管,出长安,来前线指挥,待其至后,河东诸部悉归其节制。
王长谐当即招聚诸将,将李渊的命令转达,令各部明晨开拔,开向北边黄河西岸的蒲坂渡口。
……
夜色降临。
休整了两个时辰,李善道军分大小两部,董法律率本部西北而上,往去支援王须达、王君廓;李善道自率主力,沿涑水北岸前行,向百十里外的蒲坂城外冒着夜色开进。
如从半空望下,就像一长一短的两条火蛇,在涑水与虞乡、桑泉等城邑之间,朝着西南、西北两个方向蜿蜒。而若再从更高一点的空中望之,又可见在西北百余里外的虞乡、桑泉两座县城间,两支兵马分处北、南,才刚停下白天的激战,双方兵士打着火把清理战场,救回己军伤员,掩埋己军阵亡将士的尸体,两军主力正作对峙相持之态;西南到蒲坂县城沿途,官道上、官道两边的草丛、灌木茂密的野地上,多见被丢弃的刀、矛、盾、甲等军械,以及时或可见的没办法再行走的伤员等等,——这些军械都是唐军丢弃,伤员也都是唐军将士。
董法律部且不必多说。
李善道所率主力,经两个时辰的休整,已恢复体力,前进的颇为迅速。
有罗忠营的辎重兵随军,推着辎车,一路拾取唐军兵士丢弃的军械;杨粉堆部的斥候,三五成队,四下散出,打探远近,见到委顿道边、野上的唐军伤员,悉杀之,割掉耳朵以为军功。
——再严明的军纪,当下这个时代,也做不到后世那支英雄部队一样。大部分的将士能够遵守李善道“禁止扰民”的命令,已相当难得,而对敌人的伤员,尽管李善道制定了“优待俘虏”的政策,可要想让全军将士都能执行此策,宁肯不要军功赏赐,却亦显是不可能的事情。
“水至清则无鱼”,又云之,“不聋不哑,不为家翁”,李善道清楚,他“优待俘虏”的政策其实是超乎了这个时代的背景,因对部曲杀俘、以获赏赐的事情,有时也只能只当不知。不过好在,大面积的杀俘,或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