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二十四章 李唐引援何策战

第二十四章 李唐引援何策战

    第二十四章 李唐引援何策战 (第2/3页)

李渊现下应正筹划应变。刘文静为其重臣,与裴寂分任李渊丞相府的长史、司马,值应对此大变之际,也许李渊需要他留在长安,协理军务,以为襄助。是故,李渊另外用了李孝基、唐俭为将。”

    “……,公言甚是,有这个可能。”

    李善道摸着短髭,琢磨了会儿,越想,越觉得屈突通的猜测有道理。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李渊为何不用刘文静,用李孝基、唐俭为将,这事儿的确是得搞清楚。不然或就敌情不明,难以制定有效对策。得了屈突通的释疑,李善道疑惑稍解,心头略松,再次看了看军报,念了念李孝基、唐俭的名字,笑着说道:“看来李渊也有他的难处。唯是,他不任用刘文静,却选择了李孝基与唐俭为将,这对我军却是有利了啊。”

    屈突通以为然,说道:“正是如此。诚如大王所指,李孝基、唐俭皆非上将之才,我军新歼独孤怀恩部,得取了蒲坂坚城,士气正盛,加以谋划,其两人不足为虑。”

    “蒲坂现为我得,屈突公,依你之见,李孝基、唐俭所率之此支唐援,到了河西岸后,会从何处渡河?又进到河东以后,他俩会如何用兵?”李善道起身,到帐中的沙盘前,问道。

    屈突通也起身来,走到沙盘旁,仔细审视地形,思索了多时,指了几个地方,回答说道:“其渡河之地,臣以为,不外乎这几处。”又指了这几处内的两处,“而以此两地,最有可能。”

    所点之处,由南而北,是河东郡的汾阴与龙门、文城郡的吉昌、龙泉郡的永和和离石郡的定胡。这几个地方,都有渡口。“最有可能”之处,屈突通指的是龙门和定胡两县。

    李善道熟视沙盘,抚摸短髭,问道:“为何说龙门、定胡两县最为可能?”

    窦建德、高曦、高延霸、萧裕、薛万彻等将亦跟着来在了沙盘旁边。

    高延霸积极表现,呲着门牙,抢在屈突通前,大声说道:“大王,这还用问么?最新军报,姜宝谊、李仲文两部唐兵,北过汾阴未入,退入到了龙门。龙门现既有唐兵驻守,县城在汾水北岸,亦易守难攻,足可为渡河之据点。因故,龙门此县,应是唐援最可能的渡河地点!”

    “定胡呢?”

    高延霸挠了挠头,视线移动到北边,距离龙门县四五百里远的定胡县上,却是踌躇起来,思来想去,找不到屈突通这个判断的原因了,胡乱地往定胡县的周围去看,忽然看到了其县东边的一地,眼前一亮,说道:“是了!定胡邻近太原郡,如果李孝基、唐俭先以救援太原为要,则他两人所率之此唐援,就有可能会从定胡县渡河!……敢问屈突公,俺说得对不对?”

    屈突通抚须,点了点头,称赞说道:“高将军远见卓识,一语中的,仆以为定胡亦最有可能为唐援渡河之地的原委,即在於此。”

    高延霸摇头晃脑,得意地旁顾窦建德、高曦、萧裕、薛万彻等将,雪亮的门牙愈加耀眼了。

    窦建德等在他目光的扫视下,被迫纷纷向他点头示意。

    萧裕笑道:“高柱国洞察秋毫,果然非同凡响。定胡为何被屈突公认为是唐援渡河的另一可能,不敢相瞒柱国,要非柱国指点迷津,仆还真是猜度不出!佩服,佩服,仆甘拜下风。”

    高延霸哈哈大笑,拍了拍萧裕的肩膀,说道:“萧公过誉了!些许猜量,不值一提!”

    众人不觉俱笑。

    等笑声落下,屈突通接着说道:“大王适询,李孝基、唐俭率部渡河后,会如何用兵。臣愚见,首先要看他俩会选择龙门、定胡何处为渡河地点。若选龙门,料他两人的用兵目的,即是先阻击我军;若选定胡,他两人的用兵目的,便应是先援太原。”

    李善道摸着短髭,目落沙盘,看了好一会儿,说道:“太原是河东的根基所在,而蒲坂为我得之,表面上我军就有了经蒲坂,攻入关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