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四十七章 长孙信疑李药师

第四十七章 长孙信疑李药师

    第四十七章 长孙信疑李药师 (第1/3页)

    入帐此吏是房玄龄,捧着一封书信,呈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眉头轻挑,接信浏览,很快看完,抚摸短髭说道:“薛深愿降,今取晋阳,把握就更大了。底下便是怎么逼迫刘武周出兵与我野战。”将信转给长孙无忌等人。

    却是原来,晋阳城中有一土豪,名叫薛深。李渊起兵后,他不得李渊所用,故心生不满,眼红他的昔日乡友,多攀龙附凤,遂在刘武周得晋阳后,此人本是投靠,求以富贵,然却因见刘武周唯纵兵四掠,不思进取,无有成事的样子,遂乃别生心思,又想转投唐军,便主动遣仆与李世民方面接触。来回两三封密信往来,他在这封回信中,答应了肯为李世民内应。

    投从了刘武周后,薛深因是地主,熟悉晋阳的人情、物况,颇得刘武周重用,得以能够出入刘武周帅帐,向刘武周筹谋划策。今其既愿转降唐军,则靠着他被刘武周的信用,可以预见得到,至少在一些军略的决策上,他当是能够对刘武周起到些作用。因李世民有此一语。

    待长孙无忌等相继看了薛深回信。

    李世民话头转回李仲文、张平高刚派吏送来的这道檄报上,沉吟了会儿,说道:“李善道久攻霍邑不下,如今忽然撤围,转攻临汾之我宇文歆、李靖部。观其举动,似是欲先解临汾之围,以巩固后方。然李善道素来狡诈,用兵有谋,其撤围之举,以我料之,不排除有诈。……李仲文、张平高处,我意须当回书提醒,以防李善道此举,或为‘调虎出山’之计,依然令他两人谨守霍邑,勿轻举妄动。至若宇文歆、李靖处,可以传令,令他们坚营不战便是,以一静而应汉军之动。并传令姜宝谊等,出兵龙泉、文城,援宇文歆、李靖部。公等以为何如?”

    长孙无忌点头称是,接口说道:“二郎此意甚妥。当下重点,是在晋阳。霍邑也好、临汾也罢,都只是用来牵制汉军,使汉军不得北进到晋阳,与刘武周联兵罢了。既然这样,确实只需将霍邑、临汾稳住即可。待晋阳破后,再集中兵力,还攻汉军,大局可定。”

    唐军当前的战策,一言概之,即“北攻南守”。北边以主力进攻、消灭刘武周部,南边以偏师牵制汉军,确保其不能北援刘武周。这么个战策之下,针对李善道忽然撤围霍邑,南向临汾,李世民的这番应对,正是在紧抓“主要矛盾”之同时,以不变应敌变,可谓最好的对策。

    长史窦轨略有疑虑,说道:“殿下,如殿下所指,察李善道过往用兵,小有谋略,狡诈多变,并其部曲,多悍将精卒,今其撤围霍邑,转攻宇文歆、李靖等部,——宇文歆、李靖等部才只万众,姜宝谊所部远在龙泉,能否及时驰援,尚是未定之数,以仆愚见,宇文歆、李靖等部在姜宝谊部到前,恐难以抵挡其锋芒。是不是李仲文、张平高部,可以令他两人分兵一部,暂往先援宇文歆、李靖?霍邑驻兵五千之多,分出个一两千人,应也不会影响霍邑的城防。”

    李世民笑道:“窦公虑得周全,但是宇文歆部虽只万人,兵力上是相对汉军为弱,然军中有李靖在,长史可知,李靖一人,足当万众?我料汉军纵盛,宇文歆、李靖部,其也难以撼动。”

    没想到李世民对李靖的评价这么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