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乡音狠辣意决定 (第2/3页)
门的时候,他曾许诺将士,“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於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从而击退了突厥,——李世民时年十六,当时也应募从军往救杨广,结果仗打完,杨广仅赏了些布帛,得以授勋者则寥寥无几,将士守雁门者万七千人,得勋者才千五百人,不到十分之一,且所得勋位,多是最低级的立信尉、比较低级的秉信尉等。
因此,张葫寸功为立,只是投诚,就得了“朝请大夫”的授给,至少比之杨广,已属难得。
——说到杨广,不妨多说一句,他不肯滥授勋,虽然违背诺言,肯定不对,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不能说是他的错。毕竟,这些勋职,皆对应的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像经济上,会给以相应的永业田、禄米、免疫等等。若是授得多了,难免国库空虚,财政负担加重。
这些且也不必多说。
只说张葫本是隋之禁卫军中的团校尉,杨广在授官授勋上的吝啬,他深有体会,乃一见李善道不仅赐他金饼十两,又授他“朝请大夫”,自然便是难掩心头大喜,忙不迭地叩谢:“多谢大王厚赐。小人定不负大王所托,誓为大王,将此事办妥!”
“好!你先下去吧。”
便有侍从引张葫退下,带他去见杨粉堆,先将他所知的陈智略等部的情况详述,随后再还营。
目送他出帐后,李善道抚摸短髭,琢磨了稍顷,吩咐刘豹头:“豹头,你回到城西后,告诉赵公,请赵公下两道军令。一道,令城西各营,若有投诚之贼兵贼将者,好生安置,给予优待,所需封赏,报与我知,校尉以上投诚者,送来城中杨粉堆处,让他问一问贼情;一道,将我‘降者不杀、投诚重赏’的令旨,加大力度,广为宣传,尽可能地使贼军上下悉数知晓。”
刘豹头应诺。
魏征在旁笑道:“刘将军,大王的这第二道军令,你可想好怎么执行了?”
“敢请长史赐教。”
魏征指点他说道:“可使各营俱自选出大嗓门的兵士若干,入夜后,到贼营近处,趁夜深人静,向各贼营大声呼喊,宣告大王‘降者不杀、投诚重赏’的此谕。如此一来,贼各营上下,不出一两日,必就尽知大王之恩德矣。”顿了下,向李善道建议说道,“大王,张葫投诚,虽然他现在还只是第一个,然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在我军攻心、疲敌、断其粮道,并及这三日间的两次大举反攻之下,宇文化及帐下的诸部贼兵现定已是军心大乱。臣愚见,是不是城西之外,城东、城北也可如法炮制,采用臣之此法,广布大王此谕,以彻底动摇贼军根本?”
李靖插口,补充了一条建议,说道:“大王,刚才听这张葫说,他团中兵士多也思乡。由此可见,思还故土的,何止关中骁果?宇文化及帐下的岭南、江淮诸部兵,亦是已有此思!臣以为,长史‘夜呼传谕’之法甚妙,但不妨在呼喊的内容上,可再多加一条。
“便是,凡愿归乡者,只要投诚,我军不仅不阻,且给盘缠、口粮,助其返乡。使其知大王仁义,既解战祸之苦,又遂归乡之愿,必能瓦解贼军斗志,加速宇文化及之其众崩溃。”
魏征拊掌赞道:“药师此策妙哉,四面楚歌之计也!”又笑道,“惜乎我军将士,多河北、山东人,少有关中人,更没有岭南、江淮人,要不然,用乡音呼喊,或更能触动贼兵心弦。”
“岭南、江淮人虽没有,关中人却还是有的。”李善道寻思了下,转与屈突通笑道,“屈突公,药师‘四面楚歌’此计,就劳公来负责操办吧?不一定只用乡音呼喊,唱些关中小调愈好!”
李善道军中,的确是岭南、江淮人,暂时还没有,但关中人尽管不多,却则是有,即随从屈突通投降的那些关中隋军。这些隋军,大部分李善道都分拨给了高延霸、苏定方等各营,然尚有部分,仍归屈突通统带。屈突通闻得此令,当即应诺:“臣今晚就着手挑选嗓门洪亮的关中兵士,编排小调,派与诸营,入夜后依计而行,必让贼军闻声思乡,早日归降。”
“宾王,为我拟写令旨,令城东、城北各营,明晚开始,俱依长史之计行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