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戛纳亲儿子 (第1/3页)
“第66届戛纳电影节26日闭幕,第二次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东大导演李明洋凭借影片《小姐》将最高奖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揽入囊中。”
“戛纳亲儿子!李明洋!”
“自1997年今村昌平作品《鳗鱼》以来,时隔16年再次有亚洲导演作品荣获金棕榈奖。”
“继霸王别姬,20年之后,东大导演再夺金棕榈!”
“李明洋连续两年入围戛纳金棕榈,两提两中,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第66届戛纳电影节,亚洲第一导演李明洋的封神之路!”
“大爆冷!小姐摘金棕榈。”
……
第二天,关于小姐荣获金棕榈的新闻,如雨后春笋般,席卷全球。
在亚洲地区掀起前所未有的热度!
李明洋戛纳亲儿子不胫而走。
媒体眼中的戛纳亲儿子很多,比如东大的贾樟可、日本的是枝裕和、土耳其的锡兰和巴西的Walter。
还有16岁写剧本,17岁拍电影,19岁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拿下戛纳三项大奖。
有着“戛纳亲儿子”之称的泽维尔·多兰。
不过在法国人眼中,戛纳亲儿子是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9年,26岁的史蒂文·索德伯格凭借电影《X、谎言和录像带》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金棕榈奖得主!
而李明洋的出现,打破了这位亲儿子的记录。
24岁的金棕榈奖得主,还是东大导演!
外媒对这一结果惊讶万分,都疯了。
疯了一样质疑戛纳的公平性!
法国影评人协会主席鲁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质疑戛纳评审团:凭什么把最高荣誉金棕榈颁发给韩国影片《小姐》,而好评如潮的《阿黛尔的生活》却颗粒无收。
“我对今年戛纳的获奖名单大失所望,一部还算可以的电影《小姐》居然击败了更优秀的作品——《阿黛尔的生活》和《醉乡民谣》,这简直是对电影美学的漠视。”
鲁耶的言论收获不少支持,其中大多来自法国电影业内人士,有人评论称,这是因为评审团自身水平不够,“毕竟,每年都有入围片因为评委们的业余而失望。”
斯皮尔伯格都被骂了。
“多数评审团成员都不是真正的电影爱好者,为了奖项能够服众,是应该重新考虑挑选电影史学家和资深影评人来担任评委了”。
戛纳电影节落幕,该电影节每年都会遭到非议。
小姐的非议,比往年金棕榈影片更多,更猛烈。
很正常。
毕竟小姐是亚洲电影,李明洋最后的中文发言,自诩东大导演,别说西方媒体了。
就是棒子媒体也是阴阳怪气的。
国内……国内更是一团糟,无数网友替老谋子打抱不平。
失败的张昭和老贾在昨天发布会上,话里话外全是替老谋子可惜。
对这届戛纳电影节很失望。
把归来一顿猛夸,号称东大第一MAX艺术片。
搞起了归来的营销。
老谋子全程不说话,巩莉全程不说话。
反而一向少言寡语的陈到明被推到了台前,回答记者的问题。
陈到明的说话艺术,很另类。
很刘邦!
雷声大雨点小。
每句话都说的很重,再配合正气凛然的脸。
感觉在为某人发声,但仔细一想又不是。
微博上,老谋子以前的丰功伟绩又被扒了出来!
其中一个叫‘张一谋为何被称为国师’的微博写得是真好。
“过去二十多年来,张一谋导演一直是东大电影无可争议的第一人,他奠定了东大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的辉煌,又开启了东大商业大片时代,堪称东大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张导早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连战连捷,以非凡的艺术才能,先后获得两座威尼斯金狮奖(《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一座柏林金熊奖(《红高粱》)、一座戛纳评委会大奖(《活着》)、一座戛纳技术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座威尼斯评委会大奖(《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座柏林银熊奖(《我的父亲母亲》)。
也让葛优和巩俐分别加冕戛纳影帝和威尼斯影后。
一部《活着》就够东大导演学一辈子!
这些作品为国际电影界打开了认识东大的窗口,也为东大电影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国际影坛对东大和黄种人的偏见,泽惠当时后世无数的同行与后辈。
一部《活着》就够东大导演学一辈子!
当国门开放,香江商业片和好莱坞大片相继来袭的时候,同辈和后辈导演们还都在继续追随早年张一谋的脚步,拍摄各种乡土题材影片,一门心思去国际争奖。
因此在票房竞争中,被好莱坞和港片打得一败涂地,竞争力甚至比不上录像厅和DVD。
各大院线奄奄一息,电影院都不知拆了多少。
新千年伊始,眼看刚刚起步的东大电影市场,就要步了湾湾电影和本子电影的后尘,一边是艺术电影在国际屡屡获奖,一边是本土市场几近干涸,无人问津。
此时又是张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