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AI眼镜 (第2/3页)
S系列的SOC,但是这个SOC系列的芯片从来不对外销售,反而还专门设计开发了W系列芯片对外销售的缘故。
要的就是让自家的手机拥有独一无二的芯片。
现在的手机SOC市场上,智云S系列独领风骚,水果的A系列紧追。
但是后头的高通骁龙系列以及智云半导体外销的W系列,则是要稍微落后一代了。
比如高通今年主推的骁龙830,这其实是一款采用四星第二代十四纳米工艺生产的芯片,技术特征类似智云的十二纳米工艺。
本来高通还有基于十纳米工艺的骁龙835芯片,但问题是芯片虽然设计出来了,却找不到代工厂给它代工啊。
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智云微电子和台积电拥有十纳米工艺。
台积电的十纳米工艺产能暂时比较少,目前产能被水果霸占了,大半年内都别指望有产能提供给高通。
智云微电子的十纳米工艺先不说产能问题,就算产能充足高通也不可能把芯片给智云微电子代工啊。
更何况,智云微电子自身的十纳米工艺产能也是紧巴巴的。
目前智云微电子的十纳米工艺产能,只有月产五万片左右,绝大部分产能都用来生产S803芯片,少部分产能则是用来生产集团自用的EYQ4以及国防通用终端算力平台GF1芯片。
S803芯片不用再提,S17系列手机的核心零配件,需求量极大。
EYQ4系列通用终端算力芯片,主要用于集团自家的机器人业务、兄弟企业海蓝汽车的汽车业务、同时也作为兄弟企业大疆科技的AI低空无人机里的综合算力芯片使用,还有其他一些项目也或多或少会用到,整体需求量也很大的。
至于GF1芯片,这个是智云集团旗下智云半导体,专门为了国防领域而设计的高性能终端通用算力芯片,单枚芯片的算力就达到了120TOPS,性能极为强悍的同时搭配高规格的封装,满足条件极为苛刻的各种极端工作环境。
该芯片,初步计划是用于正在研发的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些移动武器终端,可以用于机器狗、AI蜂群无人机。
同时也可以多枚芯片组成一个芯片阵列,用于AI战斗机、轰炸机、无人舰艇、无人作战车辆等大型装备使用。
这种芯片是属于通用算力芯片,基本上需要使用人工智能的智能终端都可以使用,也不仅仅是国防领域,一些特殊行业,比如航天领域里也可以使用。
智云集团旗下的智云通讯卫星,商业空间站计划就准备使用这款芯片。
这款芯片,也是第一种专门为了国防领域、特殊环境而设计,制造的专业芯片,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不仅仅设计的技术含量高,芯片光刻、芯片封装技术含量也同样非常高。
全球范围内,能够设计出来这种专业芯片的企业,只有智云半导体。
而能够生产这种芯片的企业,除了智云微电子外,台积电其实也行……只有这两家目前有等效十纳米工艺的芯片呢。
不过十纳米工艺的芯片,对于这些国防领域的人工智能设备而言,算力还是差了一些……哪怕智云集团的人工智能技术非常彪悍,专门为移动终端而研发底层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已经非常高效,对算力的需求大幅度降低了,但十纳米工艺的芯片多少还是差了一些。
所以GF1的实际应用不会太大,更多的还是用在诸多项目的前期测试,说白了,该芯片和十纳米工艺本身是属于过度工艺一样,都是属于过度芯片。
为什么过渡产品还专门设计并生产啊,因为这种专业芯片总得先设计尝试一番,积累一些经验,然后才能够进行修改吧。
十纳米工艺虽然也挺贵的,但是比七纳米工艺便宜太多了……不用十纳米工艺来进行测试,回头用七纳米工艺测试更亏。
真正后续大规模使用的国防通用算力芯片,其实是还在设计当中的GF2芯片!
等到GF2芯片设计完成,并生产后,一大票保密级别非常高的人工智能项目,才谈得上进行最后的设计定型,并考虑量产。
等效十纳米工艺和等效七纳米工艺之间,别看数字差不多大小,但是实际性能差距非常大。
智云微电子的等效十纳米工艺,晶体管密度是五千多万每平方毫米,其实也没比十四纳米工艺、十二纳米工艺多多少,智云微电子的十四纳米工艺,形状晶体管密度都能做到四千多万呢。
智云微电子的等效十纳米工艺,依旧是十四纳米工艺的延伸,都是建立双重曝光这一核心技术上的。
智云微电子在这一工艺的技术提升,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低功耗控制、通过改变晶体管形状等领域,进而获得芯片的性能提升。
从笼统一些的技术角度来看,智云集团的十四纳米工艺、十二纳米工艺、十纳米工艺都是属于同一个技术节点的工艺。
当然,彼此间的性能差距还是很大的。
等效十纳米工艺的芯片,可比第一代的十四纳米工艺的芯片性能强多了,只是成本也更贵,性价比不咋地。
但是……智云微电子已经完成技术验证的等效七纳米工艺可就不一样了,这个工艺可是实打实的较大幅度的缩小了芯片内晶体管的半金属尺寸,同时再加上智云微电子之前积累的诸多技术,比如更加优秀的晶体管形状布局等,低功耗控制技术等。
最终,把这种工艺的晶体管密度一口气提升到了一亿个每平方毫米。
晶体管密度直接翻倍呢……哪怕其他方面没有太大改变,光靠着这个晶体管密度的增加,也能够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
更何况智云微电子的工程师又不傻,自然也会用上其他诸多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该工艺的性能。
也正是因为这种差距,才会让智云集团把等效十纳米工艺作为过渡工艺,进而把核心放在了等效七纳米工艺之上。
迄今为止,智云微电子也只投资建设了一座等效十纳米工艺的芯片工厂,然而在建的等效七纳米工艺的工厂确实已经有三座之多,设计产能就达到了月产十三万片,总投资预计达到三百多亿美元。
此外规划的先进芯片工厂,大部分也是采用EUV光刻机,生产等效七纳米甚至五纳米芯片的工厂,这部分投资金额更大,最少也是五百亿美元起步。
之所以要这么多的产能,那是因为智云集团准备把下一代的各种芯片,都用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