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顶级奢华生活 (第2/3页)
哪怕客户拆掉了通讯系统,但是系统底层内置了禁飞区,所有出口的X14一旦靠近国境线数十公里内就会自动返航。
就算偷偷运到了国内,也没办法起飞……系统会拒绝起飞指令。
当然了,出口型号在海外地区运营不设置任何限制……如果你拆掉了通讯系统,那连后台追踪也没了,随便你自己怎么玩。
不过售后服务以及很重要的连接智云卫星网络的功能也就没了。
当然,很多国家也会有自己的卫星通讯系统,或者用公开的GPU之类的卫星定位系统,改一改勉强也能用。
除了X14低空无人机外,还有看似小东西的雨燕隐身侦查无人机,蚁蜂无人机系统。
而这些都还是天上飞的……然后还有地上跑的。
智云集团旗下的智能机器人产品里,有专供国内自用的多足机器人、履带式或轮式机器人,这些特种机器人可以作为地面短距离后勤工具使用,也可以搭载机枪、发射榴弹、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武器直接上前线,直接取代步兵执行高威胁任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除了在工业以及消费品领域里大放光芒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领域里也是大放异彩,拥有巨大的应用空间以及潜力。
而当上述诸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装备融合到一起……那么就变成了徐申学当年描述过的场面:
X1或X3无人战斗机依靠绝对隐身优势奔袭上千公里,甚至在加油机的支持下,奔袭数千公里,高空高速隐身突防,或以超低空突防的方式穿透高威胁区域……
打击敌纵深高价值目标,如敌人预警机、加油机、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以及地面上的装甲车辆、防空系统,还有机场、交通运输节点、后勤仓库、兵营、兵工厂、水厂、发电厂变电站等诸多目标。
成千上万的雨燕隐身无人机在前线空中盘旋,搜索任何可疑目标,覆盖整个战场无死角。
并引导蚁蜂无人机或其他地面武器设备对前线敌目标发起袭击,或获得数百公里外的纵深目标情报后引导X1/X4无人战斗机发起袭击。
前线地面上,各种无人装备自动前进,搜索打击敌人。
X14低空无人机则是在系统的控制下,为前线各兵力提供前沿物资补给,或干脆搭载各种机器狗之类的无人设备以超低空高速穿越前线高威胁地区,把机器狗投放到敌人部署区域,机器狗就近发起进攻。
在后方,巨大的算力中心组成的区域战场人工智能指挥系统,监控分析战场,并提供决策辅助,传递命令。
人员只需要在后方空调房里监控战场态势,做出决策即可!
实现零伤亡战斗……前线连人都没有,自然也谈不上人员伤亡!
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防领域里的巨大价值所在!
但是……目前来说,只有国内因为智云集团的存在初步探索这种最前沿的作战体系!
国外的话,估计过几十年都不一定能搞出来!
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的人工智能技术不行。
——————
带着感叹,徐申学稍后也看了X3无人战斗机的首飞……仪式很简单,参与的人很少,但是却极为重要。
第一次试飞也比较简单,X3无人战斗机顺利的起飞,然后在空中飞了大概二十分钟就降落了。
整体试飞是比较顺利的,不过徐申学也听闻研发团队在试飞过程里,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后续还需要持续的改进!
而这也是试飞的意义。
不飞起来,哪怕是风洞做的足够多了,地面各种测试也做的很完善了,但是一样会有很多潜藏的问题发现不了。
很多问题是要飞起来,进行各种飞行动作测试才能发现的。
所以飞机的试飞一般会持续很久,一边飞一边改进,几年内能够完成整个试飞阶段就已经算是很顺利了。
完成试飞后,解决了试飞过程里陆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然后才会正式定型服役。
X1项目,这个过程持续了大概三年,已经算是非常迅速了……主要还是研发过程里使用了大量的技术,前期的高频各种风动以及地面测试节省了时间。
而X3项目的话,这个过程不出意外也会持续三四年左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项目定型后,虽然机体方面不会变了,尤其是气动布局不太会改变。
但是一些技术革新比较快速的传感器和算力芯片是会持续升级换代的。
尤其是算力芯片这东西!
X1项目早期的时候,用的还是EYQ系列芯片呢,现在用的是七纳米国防专用算力芯片,算力提升了一大截。
但是现在已经开始研发配套的等效三纳米工艺的国防专用算力芯片了,这意味着过几年,这些飞机又得换芯片,进一步提升算力。
毕竟对于X项目而言,算力就是战斗力。
算力芯片看似昂贵,智云集团那边根据订单需求,协助开发一款新的国防专用算力芯片,设计和流片费用大概几十个亿左右,但是这点钱对于昂贵的战斗机而言也不算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