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箭在弦上 (第1/3页)
当欧洲各列强逐渐公开自己在去年的财政数据,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欧洲平民也知道,超级大战马上就要来了。
原因也很简单,没有任何一个列强国家能在如此巨额的军费开支下坚持数年时间,在各列强国家坚持不住的时候,他们就只能通过战争这唯一一种方式,来阻止军备竞赛的继续。
在西班牙太阳报对西班牙两座大型城市,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市民进行采访的报道当中可以看到,一共随机采访了上千名市民,其中超过60%的西班牙人都认为超级大战会在1912年内发生,超过30%的西班牙人认为超级大战会在1913年发生,只有10%的人认为超级大战可能会拖延到1914年。
并不只是西班牙民众,欧洲大部分民众都是这样的想法,甚至欧洲各国政府也普遍认为,法国和德国的和平状态最多只能维持两年的时间。
在德国和法国政府内部,也都在进行着关于战争计划的讨论。
各国的战争计划不是战争爆发后才制定的,而是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就有着非常精细并且缜密的进攻计划。
德国的进攻计划由原来的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制定,号称能用八周的时间攻克巴黎。
计划的内容也很简单,施里芬伯爵大胆猜测法国会将主要兵力用在阿尔萨斯和洛林方向,这两个地区曾经在普法战争后被德国夺取,法国与德国的主要仇恨也集中在这两个地区。
在法国主要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方向的前提下,德国只需要动用两三个集团军在此方向上进行防守,将剩余的大部分兵力全部集中在右翼,借道低地国家,达到快速攻克巴黎的目的。
如此一来,德国军队不仅能够绕过法国军队的主要进攻方向,还能反过来威胁法国军队的侧翼。
一旦巴黎被攻克的消息传到法国军队内部,法国军队必定会如同曾经的普法战争那样,瞬间土崩瓦解。
因为这份进攻计划是施里芬伯爵制定的原因,因此进攻计划也被称为施里芬计划。虽然施里芬伯爵已经去世,但因为接管德国总参谋长的是他曾经的助手小毛奇,因此施里芬计划也被德国总参谋部继续启用,为进攻法国的一号计划。
不过毕竟新任德国总参谋长已经变成了小毛奇,肯定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留用施里芬制定的计划,这岂不显得新任总参谋长小毛奇很无能?
在小毛奇的力主之下,德国总参谋部修改了一部分进攻计划的细节,将原本拥有西部战线85%兵力的右翼削减到了60%兵力,将这削减的25%的兵力全部集中到了左翼。
相较于原本略显疯狂的施里芬计划,经过修改后的进攻计划就显得保守多了。施里芬伯爵将德国的绝大多数兵力集中在西线战场,又将西线战场的绝大多数兵力集中在右翼,阿尔萨斯-洛林和东部与俄国的战场兵力是极度空虚的。
经过小毛奇的修改之后,虽然削弱了西部战场右翼的兵力,但也加强了左翼的兵力,确保了西线战场仍然集结德国大多数军队。
如果以后世的目光来看,这样的调整让德国葬送了先机。但对于此时的德国来说,作为总参谋长的小毛奇进行略微的进攻计划调整,这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德国上下对进攻计划的调整都没有任何异议,他们始终坚信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军队会在短时间内攻克巴黎,战争会如同曾经的普法战争那样,以极快的速度结束。
德国政府内部,德皇威廉二世与现任德意志帝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正在进行的对话也与进攻计划的修改无关,两人正在讨论的,实际上是战争爆发的时间。
“皇帝陛下,法国政府那边已经在加快军队的扩张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战争很有可能会在今年爆发。”德国首相特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一脸严肃的对着德皇威廉二世说道。
眼下的局势对于德国和法国来说,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
德国这边不打算开启战争,就要面临被法国主动宣战的风险。与其说是德国和法国想要引爆一场战争,倒不如说是双方已经走到了悬崖边,无论如何也需要一决生死了,否则就只能双双殒命。
“参谋部那边已经将进攻计划修改完毕,如果非要和法国人打上一场,那么我认为现在就是时候。”德皇威廉二世微微倾斜着身体,将先天萎缩的左臂隐藏,右手轻点桌面,一脸自信地说道。
先天的身体缺陷让威廉二世敏感又自卑,可在年纪轻轻又登上皇位的前提下,威廉二世难免又有些自傲和骄横。
这也让威廉二世变成了一个极度矛盾的人。他一边通过两次参与英国葬礼(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来表达与英国交好的意图,另一边则又鲁莽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得罪英国政府和民众。
好在英国王室并不会因为威廉二世的些许言语就与他计较,此时的英国王室和德国皇室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