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晚明风华 > 为何要定都长安?

为何要定都长安?

    为何要定都长安? (第2/3页)

五个方面考量,有哪个地方比长安更适合?

    你说,哪个比长安更合适,有吗?

    没有了。

    难道建都东边,让西部没落几百年吗?经济中心注定不是西部,然后政治中心也不是西部,西部怎么振兴?东西差距怎么平衡?后世的教训不够吗?

    翻开清史看看,满清在西部打了多少仗?打吐蕃、打准格尔、平囬乱、打阿古柏…从清初打到清末,好几次,吐蕃和西域都差点被大英和沙俄拿走了。虽然勉强保住了,可终究是西部绿了,不可逆的绿。

    定都长安,西部会安全的多。可以在西域之北截住沙俄,让沙俄根本无法东侵。用最省力的方式,圈了整个西伯利亚。

    而书中的倭国、女真、蒙古都残了,东北反而没问题。

    有书友说关中养不起太多人口,唐朝皇帝去洛阳就食。可知道唐朝皇帝为何去洛阳就食吗?最后一次去洛阳就食是什么时候?

    隋唐皇帝,最早去洛阳就食的“逐粮天子”是隋文帝,最后一次就食洛阳的是唐德宗,前后两百年之久。

    两百年间,大概有十次就食洛阳,差不多二十年就要搞一次,的确蛮频繁的。

    原因有很多:天灾(旱灾或蝗灾)、漕运被断、兵灾。

    但总体而言,似乎是当时的关中,已经养不起那么多的人口。不是因为土地少,而是因为隋唐时期,西北经历了一个暖干化的干旱期。这个暖干化的干旱期,长达两百年之久!

    著名的罗布泊,就是在这个时期第一次干涸。不少西域小国,都被这个干旱期毁灭。

    西域的沙漠化,西北的沙化,就是这个两百年的干旱期加速造成的。相对而言,关中还好很多,这就是为何唐朝还没有迁都。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西北两百年的暖干化干旱期,反而成就了吐蕃帝国和南诏国。

    你没看错。吐蕃帝国和南诏国,就是这个大干旱期的唯二赢家。

    因为这个大干旱期是暖干性质,伴随着气温升高,寒冷的吐蕃高原变暖,环境好转,造就了强盛的大吐蕃国。

    吐蕃帝国的强盛也就二百年,几乎和这个暖干期一致。

    高原上气候变暖,冰山融化,导致怒江、澜沧江等水流充沛,改善了云南高原的水利灌溉,从而使得南诏崛起。

    可是倒霉的却是隋唐帝国。

    干旱就容易闹蝗灾,轮流来,双重暴击(我想静静),好绝望。

    然而隋唐真的很强啊,硬是在这个长达两百年的干旱期中挺了过来,还搞出了万国来朝的盛世。

    关中也真是牛。硬是在这个两百年的西北大干旱中,勉强养活了大量人口。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唐德宗之后,因为干旱期结束,就再也没有就食洛阳的记录。

    也就是从那时起,因为降雨量增加,关中的主要粮食作物,彻底由小米变为小麦。关中再次成为粮仓,凤翔甚至种植水稻了,还一年两季!

    这也是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又挺了一百五十年的原因之一,因为干旱期结束了。

    宋朝时期,关中可以养西军,长期和西夏死磕。

    元朝,关中养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