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命运的安排 (第2/3页)
馋了。
只不过受制于盟约,一直没有机会下手。
现在楚国败亡,下面的大臣又帮忙找好了出兵理由,那就没必要犹豫了。
……
武昌城。
“叔父,看来我们只能停止进军了。”
看着汇聚起来的战报,李牧无奈的说道。
前面为了破敌,让内线烧毁了叛军粮仓。
效果非常明显,确实瓦解了叛军士气,成功击败敌军。
正是因为敌军士气涣散,才让官军抓捕了大量的俘虏。
据不完全统计,武昌会战中抓捕的战俘数量,就超过了三十五万。
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中。
加上前期抓捕的十几万战俘,光收复湖广大地,就抓了五十多万战俘。
战俘,也是要吃饭的。
武昌会战叛军本身就缺粮,战场上自然缴获不到多少粮食。
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张,给官军的后勤,带来了沉重压力。
继续打下去,没有被敌军打败,就被自家的后勤给拖垮了。
“哎!”
“可惜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李原叹息一声说道。
大军的后勤压力有多大,他这个湖广总督,同样是清楚的。
湖广虽然被官军收复,可刚刚经历了一场战火,短时间内根本征收不了多少粮食。
大军的消耗,主要依赖两广福建三省提供补给。
偏偏这三个省,本身粮食产量就非常有限。
能够支撑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算不上可惜,我们这边停下了,其他几路平叛大军可没有止步。
抢在傅逆出兵前,应该能够抢占不少地盘。
一口气收复了这么多疆域,也是时候停下来缓一缓。
这些战俘,如果您需要的话,可以留下一部分在湖广屯垦。
其余人我准备按大虞律,把他们流放戍边,以加强南疆防御。”
李牧面不改色的夹带私货。
论起性价比,肯定是直接在湖广屯田,产出的收益更大。
只不过湖广地处大虞腹地,又是天下粮仓,汇聚了朝野上下的目光。
想要学习之前在两广那样,大肆圈占无主之地充当军田,那是不可能的。
纵使顶住压力经营起来,接下来也会遭到反噬。
没有功夫在国内勾心斗角,李牧索性把人送走。
劳动改造一段时间,把里面的不稳定因素剔除掉,剩下的人都是上好的劳动力。
大虞丢了安南,很大程度上就是当地汉民数量不够。
开国初年的时候,国内人口不多,没有办法大规模移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样的错误,李牧自然要吸取教训。
中南半岛开发有限,正常的移民,大家不乐意去。
流放反贼,可不需要讲自愿。
“你真的下定决心,要经略安南?”
李原皱着眉头问道。
在大虞众多藩属国中,安南无疑是最特殊的一个。
这货能从交趾布政司独立出去,除了朝中的党争外,他们自身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拥兵三十余万,在东南亚绝对是一个巨无霸。
如果进展顺利也就罢了,万一不小心陷入泥潭中,那就成了军事生涯的黑历史。
“叔父,侄儿想青史留名!”
李牧慎重回答道。
这个理由,最是无懈可击。
别看他们在国内打的这么厉害,可终归是剿灭叛乱,历史评价注定不可能太高。
能够留下名字,单开一页记录,就算是那帮文官给面子。
估摸着记录济南大捷的内容,都比剿灭叛军的内容多。
倒不是针对报复,主要是内乱属于黑历史,要用春秋笔法记录。
如果覆灭安南,重建了交趾布政司,那就不一样了。
丢掉交趾布政司,一直都被大虞上下视为耻辱。
先帝朝就准备出兵收复安南,最后受限于财力,没有能够付出行动。
这种带有雪耻性质的灭国之战,最是受人推崇。
“我就知道,你们年轻人不会安生。
现在去南边折腾也好,省得在朝堂上晃悠,碍了人家的眼。
不过这里面的风险有多大,你可要自己评估好。
没有把握的话,就象征性打几仗,确保广西不失即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