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技术转移 (第2/3页)
,再一次体现出国产制造的优势。
3微米技术完全制造随身听的电路板。
“五十万呀,有点贵了。”
“我手上现金不多,顶多只能买一台。”尹照棠笑道。梁漫平点起香烟:“你一个月都赚过百万美金,扣扣索索,少了港商的阔气啊。”
尹照棠道:“都是血汗钱来的,大佬!”
梁漫平点头:“行,我多帮你讲讲价。”
五十万美金已经是一笔了不得的外汇,清华研究所肯定愿意接单。在法律上来说,光刻机本来就是允许出口的设备,只是国内正被封锁,缺少买家。
上电十四厂的人根本没卖过,出于对外部势力的警惕心,拒绝售卖尖端设备,想靠提供成品电路板收订单。
其实还是很聪明,很负责的方案,只是不容置疑的口气,有一些自大。
梁漫平不是“机电系统”的人,职位再高,在采购设备上都只能协调。
干外事线的人,在国外权力大,在国内地方上的影响力便飞速下降,不靠协调干不成事。
可高级别的好处,就在于触角多,解决方案多,上电十四厂买不到,直奔清华研究所下订单。
论成本其实还有所下降,职位的含权量,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日,上午。
清华研究所的人,便乘飞机来到广城,马不停蹄的进入酒店,展开订单谈判。光刻机技术确实敏感,但红顶商人,能帮国家卖货,仲能找国家买货!
尹照棠政治是过关的,发展忠和电子,颇受到上头关注。深城的吴总有帮忙使力,技术转移到港岛冇问题,剩下的是价格问题。
清华派的代表奸滑无比,一口价五十万美金一台咬死,寸步不让。
尹照棠都怀疑是否漏了底牌,最后把订购数提高到三台,一百五十万美金的成交额,价格都没半点优惠。
当天中午,谈判停止,晚上继续磋商,清华代表释放善意,提出优惠条款:“每台设备,研究所可配三名技术人员,前往港岛负责调试和研究工作。”
尹照棠端起茶杯,饮下口热茶,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