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诏道于天 > 第一章 望京,望京

第一章 望京,望京

    第一章 望京,望京 (第1/3页)

    薄雾淡掩旧城,故纸堆前是新人。

    叶依兰坐在书案前,腰背挺得笔直,不时咬住下唇,蹙眉苦思。

    思而不得其解,小姑娘无奈放下笔头,转身望向就坐在不远处假寐的顾濯,眼神慢慢地明亮了起来,就像是摆在屋檐下被春雨盛满的那一个瓷碗。

    哪怕是很多天以后的现在,她还是觉得这一切发生的过分梦幻,让她就开心之余隐约惶恐。

    “有地方弄不明白?”

    顾濯的声音懒懒响起。

    叶依兰离开椅子,捧着那旧书走到他的身旁,认真念出了不解之处。

    “人徒知伪得之中有真失,殊不知真得之中有真失。徒知伪是之中有真非,殊不知真是之中有真非。”

    小姑娘一脸苦恼说道:“我看来看去都觉得这一段就是在绕圈子说废话。”

    顾濯拿过那一卷书,悠悠闲闲地开始讲解。

    伴着窗外的淅沥雨声,他的说话声似乎也柔和了几分,听着不曾让人坠入梦中,反而清醒。

    “大致而言,这一段讲的是如何才能有洞真之心,而道心这种东西本就玄妙,有些时候说得太直白了,反而带不来启发。”

    他说道:“道心与道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需要明悟的,从来不是你只要知道便能做到。”

    叶依兰认真听完,把该记的话都给记下来后,连忙认真鼓掌称赞。

    在掌声中,小姑娘见顾濯此刻的心情似乎不错,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徘徊多日的疑问。

    “师兄,您为什么忽然回来望京呢?”

    顾濯笑了起来,说道:“忍了很久了吧?”

    叶依兰很是老实地点了点头,眼里满是好奇。

    “只是散个心罢了。”

    顾濯轻声说着,脸上的笑容更为温和。

    他不再躺在椅子上,往门外走去,随意叮嘱道:“现在又不是乍暖还寒的时候了,今天还有春雨敲窗个不停,别读书了,赶紧睡上一觉吧。”

    说完这句话,他便已消失在叶依兰的眼中,在茫茫春雨中不知所向。

    小姑娘见顾濯真的离去,这才是没好气地翻了个白眼,心想谁能有那睡觉的闲心啊?

    她赶紧回到书案前,继续专注读书,尽最大的努力在下一次夏祭前踏入洞真境。

    ……

    ……

    走在故城春雨中,顾濯的心情还算可以。

    与叶依兰说的那个理由是真的,但并非全部的真相。

    那位娘娘成为皇后的日子已经被定下,就在这个春天里,而他很清楚自己要是留在神都,便不可避免要去见证这一幕画面。

    然而他对此着实没有任何兴趣可言,想着眼不见为净,与余笙在私底下谈了谈,最终寻了个由头重回望京。

    望京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大秦立国于千年以前,定都望京将近千年。

    如果不是当今圣人不顾当时的一切反对,决意迁都北上,想来世间将会多出一座前所未有的千年不改之都城。

    更为奇妙的是迁都以后,本已站在悬崖边缘即将死去的大秦却骤然焕发生机,仿若时来天地皆同力,让踏入全盛时期的道门横遭惨败,败得一塌糊涂。

    百年已过,如今不乏世人钻入故纸堆里,苦心钻研那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的来龙去脉,试图让那些年里的变故变得条分缕析,泾渭分明,可为后世中人翻阅。

    然而这在极少数修行者看来,这注定是一次徒劳无功的辛苦,不是因为事与事人与人本就纠缠在一起根本无法真正分开,而是因为这世上有些事情是不讲道理的。

    比如,所谓天命。

    顾濯停下脚步,微仰起头。

    他的目光穿过层层雨幕,落在那座颓意难掩的旧皇宫,心想再有一个比如应该就是迁都吧?

    迁都之事在百年前之所以遭到强烈的反对,很大程度在于当时的白皇帝,没有拿出一个基于现实的理由,以至于不少人认为迁都是因为皇帝陛下心生恐惧,想要尽可能地远离位于天南的玄都。

    这个说法如今早已没人提起。

    不是因为白皇帝后来给出解释,事实上他直到今天也没给出理由,而是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