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华娱:从怪兽电影开始 > 第581章 采访:上干货

第581章 采访:上干货

    第581章 采访:上干货 (第3/3页)

就和中影推崇大片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电影可以将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去,电影院赚到钱,电影公司赚到钱,整个电影产业才会得到发展……

    艺术电影是小众,是奢侈品。

    它更容易获得奖项,获得成就,但它无法帮助电影市场繁荣起来。

    我为什么要制作科幻片,科幻片制作起来很麻烦的,性价比并不高,需要很多配套产业……

    拍一部科幻片的时间我甚至可以拍两部其他类型的电影。

    那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因为我要趟路子,我甚至还把所有踩过的坑编辑成册,无私的共享出来,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咱们国家的整体制片能力。”

    “这个怎么说?”

    “很简单啊,电影的发展趋势美国已经替我们验证过了,就是要工业化。”

    “工业化?”

    “对,电影的未来必然是工业化。

    好莱坞为什么厉害,一个好莱坞可以吊打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电影,因为人家有完整的电影工业。

    除了美国,任何国家想拍高水准的科幻片,灾难片,都绕不开美国。

    特效技术在人家手里,发行渠道也在人家手里。

    我们进入WTO的时候,国内电影节直呼‘狼来了’,为什么?

    因为知道打不过。

    香港电影曾经那么辉煌,还不是被《侏罗纪》干趴下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复制《侏罗纪》。

    别的电影都可以复制,写个差不多的剧本,找一批人开拍就完了。

    但工业电影复制不了。

    你不具备那个条件。

    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侵蚀你的市场。

    观众可不管你是国产电影还是外部电影,他们只在乎好看不好看。

    如果不工业化,整天搞小作坊,小打小闹,那么电影产业早晚得完~”

    “可网上有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美国如此伟大,中国想要追赶恐怕很难?”

    “美国哪里伟大了?

    我在美国听过一个讲座,是一个美国教授自己讲述的。

    他列举了一些数据:

    美国的识字率排世界第7;

    数学第27;

    科学排第22;

    预期寿命第49;

    婴儿死亡率排178;

    中等家庭收入排第3;

    劳动力排第4;

    出口额排第4;

    只有三项美国是榜首——

    监禁人员所占总人口比重,相信天使的成年人数量,还有国防开支。

    其中国防开支比后面26个国家的总和还多,其中25个还是盟国。这些数据停下来你觉得美国还有那么伟大吗?

    其实我们中国的电影在全世界来说,不算差,只不过我们的国民有个特点,什么都喜欢和全世界最好的比。

    电影要和好莱坞比,精密制造要和德国比,电子要和日本比,这样比下来,当然就会觉得哪哪都不行。

    但国家其实一直都有规划,默默追赶,这几年开始在电影领域发力,放出各种刺激性政策,所以国内电影肉眼可见的在变好,别的不说,《环太平洋》《2012》即便拿到好莱坞,也是第一序列的科幻片,这不就是进步吗?”

    “那你觉得其他人应该怎么做?”

    “很简单,跟着星辰娱乐学就好了。

    我们已经给你们打了样,抄作业都不会吗?

    之前的手册都已经写了,《环太平洋》是怎么样一点一点拍出来的。

    不要求你们一定也要做科幻片,但至少要考虑特效技术。

    尤其是导演~

    我知道很多导演都不愿意接受新技术,举个例子,陈诗人当初拍摄《无极》的时候,先涛数码就吐槽过,陈导根本不懂特效。

    正常的特效,在开拍之前,镜头设计的时候就需要特效总监介入了,但陈诗人呢,一切都是想当然,他觉得应该这么拍就这么拍,拍完了才拿给特效公司,特效公司一看,根本实现不了,最后呈现在大荧幕上的就是五毛特效……

    导演这个职业一定要学习前沿技术,别人都用新技术,你不用,那不叫情怀,那叫自取灭亡。

    电影人必须有危机意识,《环1》和《2012》的时候,别看票房成功,但我也知道,用的是人家美国的技术。

    如果哪天人家不让用了,国产科幻电影刚刚打开的大门就关上了。

    那怎么办?

    我们中国人最知道自食其力了。

    所以我特意收购了国内的四家特效公司,并进行了整合,创办了‘天工异彩’特效公司。

    软硬件,工作流程都是对标的世界第一流的特效公司。

    《环太平洋2》的特效工作,已经交了一部分给‘天工异彩’来完成。

    在这里我也打个广告,天工异彩承接各方订单,我不敢保证一定是价格最低的,但第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国内的价格,好莱坞的品质,这是我给出的承诺~”

    央视访谈这么好的机会,张辰肯定要顺便打广告的,否则访谈还有什么意义?

    董建强感觉访谈好像快要结束了,狂刷存在感:“我也呼吁,国内的那些同行,不要一直抓着文艺片不放,要转变思维,与时俱进,做市场喜欢的电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