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相忍为国 (第2/3页)
是朕将军情通报的晚了,形势如此危殆,诸葛孔明恐难信朕,好在还有大将军能为朕与诸葛孔明之间沟通。眼下对大吴来说,汉国能如此作态,作为盟友来说已经堪称仁义了。”
步骘反而不敢答复此语了。
“也罢。”孙登摇头道:“朕亲与诸葛丞相和大将军写信答复,请司空为朕拟封书信,遣人乘船送往夏口,称朕和大吴愿意对魏国称臣,只求魏国退兵、将先帝尸首返还即可。至于什么纳贡之类的话,或者其他礼节上的条件,司空看着写就行,只求保有现在疆土就好。”
步骘心里一阵哀叹,随后拱手应下。
二人颇具默契,谁都没有提诸葛亮同时欲要保全其兄性命的事情。
难过是一回事,但孙登欲要称臣这件事并没做错,蜀军都退了,仅凭一个江陵城还能怎么打?
但不能打,不代表等死和束手就擒,哪怕多争取几个月喘息也是好的,也能将求生的概率再向上增加一些。称臣而已,在吴国社稷存亡面前并不丢人,孙权当年也降过的……
而诸葛瑾虽然不愿,却又怎能拒绝诸葛亮让自己驻在西陵、成为最后一条后路的建议?说到底,陪孙登在江陵同死是一种方式,但孙登若是能有退路,能保留孙权骨血,也是另一种尽忠的方式。
时局崩坏如此,诸葛亮、诸葛瑾、孙登、步骘,所有人都在勉力维持,当忍处则需忍耐,这并不是纵横意气的时候。
数日后,前往夏口的使者回返,只带来了一封盖着大将军曹真印绶的文书。空白的文书,只在中间用隶书写着二字‘不许’。
孙登几乎又一次泣下。
……
四月中旬,寿春。
小半个寿春城都忙碌了起来。
皇帝批复了内阁阁臣裴潜的表文,同意升武汉为陪都,而且一并允了尚书右仆射司马懿的上书,许可寿春城内的尚书台、枢密院等官署一并迁往武汉。
如今负责枢密院事的徐庶自然是要去武汉的,只不过太尉董昭就不必去了。陛下令太尉董昭与司徒陈群二人返回洛阳,寿春宫内的一众妃嫔和皇子也当在中护军甄像的五千中军骑兵护卫下同回洛阳。
随行物品都已经装车了大半,孙鲁班抱着皇三女曹福,与妹妹二人指挥着侍女带上剩下的物什。
“这下出宫,也能和母亲一同乘车回返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