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洛中纷扰 (第1/3页)
四月末,洛阳的气候渐已热了起来。
庞大的帝国在经历了数年战事和战事的准备后,终于进入到了一种平稳的新常态中:耕种、戍守、牧民……所有人都各司其职。
此前数年,大魏为了保障各项战事的后勤运输,将从幽州到扬州的水道全部疏浚重修了一遍,在战后运送粮草军资的船减少,商业所需的船只却在渐渐恢复中,漕渠取代了官道,成了南北交通和士民来往新的动脉。
扬州刺史蒋济率着十艘千石大船从江宁的龙藏浦码头出发,先沿江而上行至濡须港,再沿濡须水、巢湖、淝水至寿春,而后经淮水、颍水、蒗荡渠、汴渠至黄河,最终在黄河南岸的孟津停船。
十艘大船,一百万斤铜……这是大魏自从在洛阳建都后,单次收到的最大一笔钱财了。
为了这一百万斤铜,民部尚书李严李正方还向枢密院借了一千兵士,用以押运这些铜料送入洛水畔的将作监中,并亲至孟津港迎接蒋济的船队。
“李尚书,寿春一别,已经一年多未见了。”蒋济满面笑意,拱手朝着李严致意。
李严笑着走上前去:“蒋使君押送百万斤铜来洛阳,卫仆射特令我来相迎。”
“哦?”蒋济微微挑眉:“卫公从关西回来了?”
李严点头:“正是。卫仆射四月十日抵达洛阳,休憩了几日,又祭拜了董王和辛公,七日前方才正式履任尚书右仆射。”
蒋济叹了一声:“我离洛中许久,大约有八、九年未见卫仆射了。”
“李尚书,你稍后若回台中,烦请与卫仆射知会一声,说我觐见陛下后便去台中谒见。”
李严却摇了摇头:“蒋使君,陛下今日不在洛中,恐怕你是见不到了。”
蒋济心底莫名起了一丝烦躁,但还是耐着性子问道:“陛下是出去巡视了?”
“是。”李严点头:“前任山阳公、也就是汉献帝归葬近两载,最近洛中无事,陛下带着卫仆射、内阁、韦太常和礼部阚尚书等人去河内吊祭去了,或许还要在河内转转。”
“那李尚书可知陛下何日返回?”蒋济又问。
李严耸了耸肩:“我又如何知道?蒋使君,我稍后也不回台中,而是奉令押送这十艘船去将作监。蒋使君请自入城吧。”
“许久不来洛中,还真是不晓形势啊。”蒋济略略感叹了一句,拱手道:“多谢正方兄提点。”
李严笑了一笑:“不必。蒋使君先忙,我领人上船盘点去了。”
“好。”蒋济应声。
方才欲与李严在口头上套些近乎,李严却半点与自己拉近关系的意思都无。
也罢,毕竟是一降将,且让他在台中操劳着吧。
蒋济是中午到的孟津港,待李严领人盘点好铜料,此处吏员又将船上除了铜料以外的货物卸下,已然天黑了。
蒋济令人在孟津处的驿站宿了一夜,第二日清早方才朝着洛阳行去。
与太和元年蒋济刚刚上任扬州的时候不同,太和十年的洛阳城简直换了个气象。
城北、城东的诸多地方建起了成片的中军营房,校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