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以箸斗剑,技惊四座 (第2/3页)
飞剑迅疾,转眼间就是八十个回合过去。
观战众人包括酡颜散人自身在内,对程心瞻的表现可谓惊讶至极。
御使飞剑可谓是蜀中玄门的拿手好戏,人人修道的第一件事不是食气,是先挑一把飞剑,食的第一口气养身,食的第二口气就是养剑。等到修出了法力,修出了念头,一个摄取的物件也是剑器。
人修道了多久,御剑就有多久,所以才能剑意冲霄,才能指挥如臂。
可这东方来的道士,怎么御剑也如此神妙莫测?
其中,酩酊、醰白、醐清三位散人又更为震惊,程心瞻使用火法御剑,这三人不奇怪,因为那天初见,他的两个童儿就是一童奉火器葫芦,一人奉水器法剑,所以自然便可猜测程心瞻五行善水火。
但同时,也正是因为有捧奉法剑的童子,所以三人自然认为程心瞻擅长法剑之道,但让他们着实没想到的是,此人的飞剑造诣竟然也如此之高。
酡颜散人也明显来了兴致,掐了个剑诀,御箸为剑,竹箸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圈,留下八道残影,可是这八道残影却不散去,而是和竹箸一起攻来,九道霞光仿佛浪潮一般层层压来。
程心瞻见状也认真起来,心中思绪飞转,想着如何应对。
目前他身上关于飞剑术的修行基本都是来自于投剑山的剑经,虽然还有句曲、散原两山的典籍供他阅览,但是上清派不攻剑器,万寿宫则只善法剑和体剑。
不过投剑山在东方道门也算颇有名气了,因为东方确是以符箓、内丹、雷法、存神为主,剑道都属于宝器之道的一个分支,这里面又以修行法剑和体剑为主,飞剑实在少有人修行,更有许多宗派因为敌视西蜀玄门而厌恶飞剑、摈弃飞剑。
而三清山则是一个极为开明的宗门,并非什么顽固不化的守旧派,教义就是万法互参。
宗内最早是石林一脉修行体剑,后面又立了投剑山一脉修行法剑,当飞剑之道在西蜀玄门的带领下而兴盛时,投剑山便又开始学习飞剑之道,所以在东方道门里,论及飞剑术,三清山的投剑山一脉已经是首屈一指了。
所以要是在蜀地,谈及东方的飞剑,蜀人的第一印象怕也是三清山。
三清山的飞剑术也很有特点,在养剑上,常与内丹道、五雷道有融合,或表现为融合铅汞罡煞,以运行周天之法蕴养飞剑,或表现为生发雷霆,借雷霆之声光助长飞剑威势。
在剑式上,较之玄门飞剑的一往无前、开山裂石,三清山的飞剑则更要灵动飘逸一些,讲究剑随心动,收放自如,剑路翩若惊鸿,仿佛回风舞雪。投剑山的根本剑经称作「浑元飞炁」,是把剑当作一种「炁」来炼的。
方才只是过过手无妨,即便是灵动路数,也只会让人觉得是留有余地的轻松,现在来真格的,要还是这样的路数,就不得不让人有所猜测了。
或者说,这位酡颜散人是不是就是想试出自己的来路呢?
不过回首他的剑道历程,程心瞻无疑是很幸运的。
他在修行的初期,不过是一个从山外凡间招进来的记名弟子,没有什么家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吐纳食气和观想存神上面,空闲时间都用来修行不怎么耗费钱财的符箓和咒术上面。
至于剑术,还是他第一次下山前,由雨霖观的老观主为他启蒙的。
而山上的剑术,他一开始接触的也不是投剑山的剑法,是他在苗疆青龙洞学的剑法。
所以他的剑术,一开始就没有被打上投剑山的烙印。
等到他初次游历归来,真煞冲穴,又在枢机山学五雷化煞之法,还是没时间学投剑山的剑经。
这时候,他查到了庆州春雷衰减一事,去黄山查地脉,在这里,他得到了对他剑道修行影响最大的一本剑经。
《铁拐李说离火急疾剑经》。
一本仙经。
三清山的仙经不算少,但是这里面的飞剑之术,却是屈指可数。
而铁拐李又是什么人?
仙人道名李凝阳,先秦时就是巴国有名的剑仙,相传还得过老君的指点,最终成为八洞上仙之首。
铁拐李的剑术在东西两地都有传承。
上仙出身古巴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