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5.2K字,月初求月票支持~) (第2/3页)
“但是,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教中也不可能只收阴尸为徒,人、妖、精、鬼、怪,都在山门之列,且有教无类,地位等同,世间心向阴阳大道的修家皆可入宗学法。”
“不过,建教平地楼台,经纬万端,需要有志同道合之士共襄大业。尤其是在建教之初,更需要一批熟悉阴尸且并不厌弃阴尸的人,作为建教的根底,承担降伏恶尸、规劝野尸以及教导新尸的重任。
“不知四大家的子弟们,可想承担这个重任,能否承担这个重任?””
程心瞻说清楚了自己的来意,说完之后,他便静静看着面前这些四大家的主事人。
他对四大家的印象是极为不错的,既有明治山俗家外脉的原因,也是因为四大家在上次普渡天鞘山一役中表现的可圈可点,所以他这次又来了。
建教当然不是一件动动嘴皮子就能成的事,尤其是程心瞻想要让新生的袭明派快速对三尸教产生威胁,解三湘尸祸,那么这就不是一件慢慢来的事。
而想要快,无非就是实力和人手了。
实力为尊这件事,在哪都说得通,要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随随便便找个地方,说自己立教了,要教化阴尸,那人家只当是个笑话。
即便是程心瞻自己来当教主,那也不行,三境建教,境界摆在这,甚至连建教时的广布宣言都无法覆传一地,这就决定了只会是局限于一隅的小门小户,连大派都称不上。
这样的情况又如何指望截流三尸教,使得天下阴尸自主来投呢?难不成全靠抓?如此一来建教就没有意义了。
建教的目的在于,使得心存善念的高境尸修奔走相告、自主来投。只有心智低下的低境蒙昧僵尸,才是需要抓来山中,再辅以教化的。
想要实现前者,需要的是实力,需要境界高深、声名远扬的大修士建教。而想要实现后者,那在建教的初期就需要一定的基本人手,总不能指望开派大修士四处去抓刚启灵的小僵尸去。
但好在,想要做这件事的程心瞻不是山野散修,不是孤家寡人。
他是明治山的当代嫡传,所以当他想做的时候,便有精通阴阳大道的四境祖师出面,建教称祖。
三清山、句曲山、散原山、阁皂山、兵锋山是组建浩然盟的五大仙宗,而程心瞻是三清山的万法经师和四山共表的广法先生,所以衡山掌教邓青阳信得过他,把崀山让了出来。
对于他来讲,实力反而是好解决的。
另一个是建教初期需要的人手,足够且合适的人手。
明治山人丁稀少,不必多言。要是放眼整个三清山,那当然是有足够的人手,但却谈不上合适。
比如枢机山的雷修们,天生就是厌恶阴邪的,可以让他们诛灭阴尸,却无法强迫他们教导行尸。枢机山的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这种不喜阴丧的风气在东方道门中是普遍存在的。
程心瞻想了想,说来说去还是赣南的四大家比较合适。
风水丧葬和阴尸行僵本来就是分不开的。在寻山定穴的过程中,势必要和阴尸打交道。所以除了风水形势之道外,四大家对镇尸和养尸都是十分擅长的。
因为总是寻幽探秘,易惊扰僵尸,所以便发展出镇尸手段,这也是上一次普渡天鞘山时程心瞻来相邀四大家的原因。而遇见的僵尸多了,自然便会产生出收为己用的想法,这就和驯养鹰犬打猎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四大家里也发展出了养尸一脉。而这,正是程心瞻这一次过来的原因。
而他面前四大家的人,从程心瞻落座后讲述开始,眼中的情绪从最初的狂喜,变为疑惑,再变为震惊,最后,到程心瞻说完,又复归狂喜。
他们都听明白了,这位已经给过家族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的道长,现在又给出了第二次:
家族子弟可以加入一个新兴的世宗大派!
而对于这样的机会,但凡多考虑一瞬息,就是对家族命运的践踏。
“领法谕,请广法先生放心,族中子弟定能担此重任,竭尽所能!”
这些人再度一齐起身,高声应着,几个上了年纪的族老,已经激动的面红耳赤了。
程心瞻见状也比较满意,点了点头,
“那这样吧,你们几家先内部沟通着,出一张名单,附上生平,要一心向道,心智坚定的。年纪不限,境界不限,乾坤不限,人自然是越多越好,养尸一脉和镇尸一脉的比例控制在六四左右吧。五天时间可够了?”
程心瞻想的很清楚,人手短缺只是建教初期面临的问题,这时候自然要多多益善,形成规模。等袭明派正式运转起来后,那高境尸修和低境僵尸又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高境尸修只要展露境界,放出威压,低境的蒙昧僵尸自然服从,这比门中弟子辛苦去抓要方便的多。而被抓来的低境僵尸再被施以教化,授以法门后,又能更快的修成更高的境界,再去带回新尸。
到了那时候,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教义传遍天下,养尸风气逐渐为世人接受,袭明派亦或是袭明分支,便要像寻常世宗大派那样对外正常招收弟子了,自然要通过重重筛选和考核,再也不会有这样大肆招收的可能了。
“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