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3/3页)
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他是在空性的无所求、无所得的心中感应的。不像你用攀缘心,这是两码事。问题在这里,“疑误无量众生”,你给众生错误的误导,糟糕了,他从此以后没有回头路,向外。这个人已经不是修行的根机,外道种性了。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舍贪近道。对治攀缘心才有可能接近圣道,这是关键。一个人要成就圣道,只有放弃外因缘,安住内因缘才有可能的。
舍贪近道: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佛陀要我们修学有一种正确的心态。说在我灭度以后,正法、像法过去,到末法时代,比丘想要修学内心的三昧,开显真如的功德。如果你能够在佛菩萨面前,好好忏悔发愿,身燃一灯、烧一指节、或者燃上一些戒疤。这个人有什么好处呢?过去所造的宿债、偷盗各种过失,因为忏悔发愿,还有燃香供佛的功德,就消除了。远离世间的这种业力,也能够永脱心中的攀缘心和烦恼。这个人虽然不能马上成就无上菩提,但起码他能够这样子做,至少是说明什么事?于大乘佛法内心的善根已有决定性。他善根已经决定了,胜解力,对内心的善根力已经产生强大的信心跟愿力,这个人是愿力在引导业力,就是修行上路了。
假设不为此舍身、清净的因地,“纵修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你还得要去酬还杀盗婬妄的罪业。佛陀举自己的例子,“如我马麦,正等无异”。佛陀吃马麦是怎么回事?佛在舍卫国有一个阿祇达王,他答应三个月供养佛陀安居。结果阿祇达王被魔王所迷惑,就忘了送饮食给佛陀。佛陀在阿祇达王的花园里面得不到吃的,阿难尊者只好在花园当中找马夫,就跟马夫要了一半的马麦,供养佛陀跟诸位比丘。佛陀自己说,过去有诽谤出家师父的过失,今生酬偿这个罪业。
燃香供佛,我们讲一下。按照祖师的说法,佛陀的本意是你在燃香的时候忏悔,然后发愿,断你的攀缘心。因为所有的攀缘,最严重是自己的色身,因为它是正报。你追求快乐,让谁快乐,当然让你自己快乐,对你色身的感受是最在乎的。当然我们也攀缘别人,但你一定把自身的感受放第一位。你能够舍身而求法,表示你自己都能够放弃,色身都能够放下,外在的因缘更能放下。
我们要说明一下,这种东西刚好就好。在埔里有一个比丘,他就是要学燃身供佛,可能自己用功了几年,自己没什么太多的成就,他就想出这个怪招。他吃很多的机油,身上缠了布,就真的把自己烧起来,这是真的事情。据说死的时候是叫的很厉害,这就不好了。
大乘佛法有些东西,你取其精神就好了,目的就是让你调伏攀缘心,佛陀还真不是叫你把身体烧掉。你要借假修真,是吧?我觉得我们大乘佛教的祖师是很善巧,燃个戒疤,意思到了就好。你在燃戒疤的时候告诉自己,外在的色身是不能去攀缘的;就像刚刚说的,那是旅泊三界,借你用的。燃结疤只是提醒你,色身是借你用的,能够觉悟到这一点就够了,不是要你真的把身体烧掉。这个地方是说我们能够放下攀缘,虽然不能马上成就无上菩提,起码我们对于真如的法已生决定,这个很重要。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佛陀前面讲到三摩地,先断婬、断杀、再断偷,他是由粗到细。这个人不简单,已经把前面婬、杀两种过失都调伏了。断偷是三世诸佛出世都会宣说决定性的明确教诲,这是一定要制定的。
我们看下一段,三昧之本。
三昧之本: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假设这个人不断偷,他的心虽然断婬、断杀,但攀缘心还很重。我问你一个问题,有两种人:一种人持咒很有感应;一种人持咒没有感应,哪一种比较好?没有感应比较好,对对对。有感应的是你的心有问题,你的心跑掉了。
有一个禅师在山上修习止观,修一段时间以后,他没下来吃饭了。他师父就有点奇怪,问他:你为什么没有来吃饭?他说我都有天人送饭。师父说:你的心没有安住,一定有攀缘心,叫他把攀缘心断掉。结果第二天就乖乖下来吃饭,正常了。你现在的水平感应的东西都不是诸佛菩萨。我要提醒你,感应到谁你就知道了。诸佛菩萨的感应是一切尽在无言中,不可能很明显。
所以,你一持大悲咒就有很明显的感应,就知道是跟谁感应了。你磁场跟他一样,他也攀缘、你也攀缘。感应就是大家互相攀缘、互相利用,他也需要你、你也需要他。后果不堪设想,你走错一步,就没回头路了,五十阴魔就有你一份,你后面就往下看。不要因小失大,我们尽量走正路。
修行刚开始感应越多一定不对,你的心没有往内收;你释放太多的磁场出去了,才有人跟你感应。你如果说一修行就有感应,那表示你的水罐一直在漏,有破洞。你的心没有收起来,一直有破洞,整个善根力没办法积集起来。破洞的罐子,水不可能把它填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你永远不可能建立内在的善根。因为以攀缘为根本,就是在造生死业。好,往下看。
施舍之法
身舍贪悋: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心舍慢瞋: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身心舍尽: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不着权乘: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好,对治攀缘心有四段,它是由粗到细:第一个、一个比丘能够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所剩下的东西施饿众生。这是财物的施舍,也是调伏攀缘心的第一步,一般人容易做到。第二个不容易做到了:于人多的大集会当中,合掌礼众。而且有人骂你、打你,能够放下你的面子,同于称赞,就好像别人在称赞你,消你的业障一样,那就不容易了。
第三个、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色身跟内心的攀缘心都放弃了,“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大乘佛法有些东西,我们只能内心随喜赞叹,不能实际去行动。最后最重要,“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不了义说,佛陀有时候讲一些事相的感应,但这只是佛陀在建立我们的信心,不能把方便门当作真实义。佛陀的真实义是要我们无所求、无所得、安住空性。你能够安住空性,跟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才能够跟他站在同一个立足点。你要离一切相,才可能即一切法。所以,破妄显真就是把心中的相状——我相、人相通通放下,这才是佛陀的真实义。虽然佛陀有时候也建立很多的相状,来启发我们的信仰,但这都是初学的方便,我们不能够以方便为真实。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能够调伏攀缘心的法是佛陀宣说的;凡是会去触动,刺激你攀缘心的是魔王的邪知邪见。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