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3页)

:如果你生命的业力是个大海,今生的业力是个小水泡,今生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你今生快乐也不要太得意,快乐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是所有生命都快乐,不是的,你运气好,把善业激发出来;你今生痛苦,也别太沮丧,这也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你刚好今生把罪业逼出来了,如此而已。所以,我们今天要平心而论,到底我的生命相貌是什么?你必须看阿赖耶识这个大仓库。它把你无量劫的生命,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起的每一个妄想全部记录下来。

    所以异熟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保存业力。你有本事造业,它就有本事把你保存下来;第二个变现果报。当它的能量累积到一个程度,我们叫做成熟以后,它就把业力变成一个五蕴的身心让你来受用。阿赖耶识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保存业力,第二个变现果报。

    这个是我们要面对的过去,现在不是只看你今生的生命,你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要现前。不要以为现在风平浪静,你临命终就风平浪静,不是这个意思。诸位,稍微学过《唯识学》就知道,你平常的时候只有第六意识了,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要现前,无始劫的生死业力、无量劫的颠倒妄想,这两个东西要现前。你千万不要忽略了阿赖耶识,临终的时候它是“去后来先做主公”,临终的时候它要起现行的,所以,你最好要注意它的存在。

    很多净土宗的人,他平时只注意第六意识,我念头不起恶念就好了。他忽略了过去生,无始劫那种潜伏在阿赖耶识的业力。等到临终阿赖耶识业力现前的时候,他就手忙脚乱了,平常都没有去注意。你不注意它但它是存在的。所以,第一个你在观察我们生命的时候,注意你有一个阿赖耶识,它是一个不定时炸弹,阿赖耶识、一个生死业力。

    二、我们来先看前六识,你的思想。我们今生的思想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外境的刺激。它透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去接触外面的五尘,然后产生一种感受来刺激你。所以,你从小的生长环境,所接触的人对你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到你现在的思考模式,这个是由外境的熏习产生的第六意识的思想。

    第二个教育、尤其是佛法的教育。他是从内观,前面第六意识思想来自于外境的刺激,所谓“心随境转”。但是我们另外一个思想就是境随心转,就是你在佛法的学习,你从内心当中思惟法义,产生道理的观照,而发动出来的智慧观照,这是由内而外的。这个思想是很珍贵,《楞严经》讲这是不生灭心。因为你从外面接受的信息是生灭的,外境有、你就有;外境没有、它就没有了,随境生灭。但是你从法义的学习产生的思想,这是非常可贵的——不生灭心,是不可破坏的。

    所以,我们的思想有两块:第一个是外境给你的,那个没有意义。净土宗的很多人都说,我也不要去思惟苦谛,我一生的遭遇所吃的苦,就知道人生是痛苦了。不可以!因为你从外境刺激产生痛苦的觉受,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的,它不全面。你不可以说我不要思惟无常,我整天看有人死掉就知道无常了,那个不一样。

    你约事相的理解产生的智慧,那是单一的事相。你到另外一个环境,这个智慧它不能遍诸四海皆准。你透过道理的思惟,从法义的思惟产生的智慧,那是全部的事相都适用的。在《楞严经》讲:你智慧的来源不能假借外境。因为佛陀说跟外境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事过境迁,你的智慧就改变了。你是从某一个环境建立的智慧,当这个环境改变的时候,你智慧就没有了,生灭心。

    人生的经验只能够当道理的印证,就是说借事显理,你从人生的经验去印证佛法的道理。但是你不能够说,道理都不学,完全从人生经验里面去吸取智慧,不可以。第一个片段;第二个外境给你智慧,外境也会破坏你的智慧,不能从外境去吸取智慧。你只能够从佛法的道理,就是闻思修。

    所以,第六意识有两块,最好检查一下你的智慧来源:你对人生的观察是从生命经验的,这个智慧是要还的。当你环境改变的时候,这个智慧就没有了。你的智慧是因为透过僧团的保护,透过美好的持戒产生正念,这个智慧要注意了,凡是外来的东西只能够当辅助,是人临命终时,你记得只要借来的东西一定要还。

    佛陀说如果你光明不是从内心生起的,是从太阳而来,太阳走的时候它会把光明带走,你生命的活动向风大借来的,风走了以后,你的动相就没有了。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跟佛陀学了十二年,为什么会落入摩登伽女之难呢?因为你的智慧统统是借来的,你没有在佛法的道理里面好好地去思惟法义,从内心自己发出智慧的观照。你的智慧都是因为你跟在佛的旁边,依止一个僧团、一个持戒,你的智慧是从外境构建而成的正念。当你离开了僧团,一个人去托钵的时候,你的正念就毁了。所以,佛陀就要阿难尊者检查一下内心世界,只要借来的先把它还掉,剩下才是你的。

    所以第六意识的思想很重要,就是说你现在很有智慧、正念分明,想想看你的正念是哪来的?外境给的你要注意,因为这个是暂时的。临命终的时候,所有借来的东西全部还掉,剩下的是你自己修止观,对法义的体会生起的智慧。你最好检查一下,就是说哪些是借来的,暂时借你用的。当然可以借假修真,你必须要借外境,这么好的外境保护赶快修真。但是如果借假没有修真,你永远活在借假,那就完了。所以,第六意识很重要,我们要的就是真实的智慧。

    三、人生的主角其实是两个:业力跟思想。但是,我们容易忽略一个很重要的——第七识,这是非常关键的,我自己把它称为“人生的开关”。这个讲堂为什么有光明?因为你找到了开关,开关打开灯就亮了。如果你把开关关掉,它就黑暗了。所以,它能够去主宰你生命的成败,就是在第七意识。

    诸位,业力是生灭的,对不对?不管你造善、造恶都是一时的,你看拜《八十八佛》,你四十五钟拜、拜、拜,拜完四十五分钟就没了,业力就没有了,业力是生灭的。思想,在凡夫的思想它更是生灭的。你刚刚修止观的时候忆念道理,现在出来以后又接触外境,又变成打妄想,所以,它也是生灭的。业力是生灭的,思想是生灭的。

    那么《唯识学》说为什么会有轮回相续呢?一时的业力跟妄想,它凭什么创造广大的生死轮回呢?因为有第七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它成功的把业力跟妄想做一个整合。所以,第七意识是成败的关键,恒审思量创造一种相续的力量。当恒审思量的相续力量是在有漏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它会把你的业力跟妄想连结。它就像念珠的中间那一条线;如果说业力是念珠,思想也是一颗念珠,是什么把这个念珠串起来?就是那一根线——第七意识、自我意识。

    第七意识,如果在有漏位叫做执著,叫做自我意识。如果是学佛叫做发愿,我一定要断恶、一定要修善、一定要度众生,那就不一样了。所以,一种是妄想执著,一种是坚定的誓愿,都是从第七意识发起。所以,你修行一定要修到第七意识的层次;你不能只修到第六意识,说我很想要断恶、很想要修善、很想要度众生,那就完了,第七意识都没改变。一个人如果说: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会往生了。因为你的修行还没有找到人生的开关。一个人要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一定要往生,这个人背水一战就可以往生了。

    你必须把思想从第六意识的成分——我想要怎么样,提升到我一定要怎么样;这个就靠道理的转化,从道理的思惟产生。一个人没有在道理上感动,你发不出坚定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嘴巴讲一讲,其实是活在第六意识表面的。但是你经过大乘经典的闻思、被佛陀所说的道理深深的体验、感动而发出的愿力——第七意识恒审思量,这叫脱胎换骨了。

    所以,我们在看人生内涵的时候,其实《唯识学》给我们最大的贡献,它挑出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作为一种人生的桥梁,这是关键!就是说当第七意识是颠倒的时候,你所有东西统统有漏,你布施也是有漏、持戒也是有漏、禅定、精进统统是有漏。一个人的修行好坏,就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你的第七意识转了没有?你是不是从一种自我的概念、为了自己而活转成为了愿力而活,就变成是很重要的关键了,第七意识很关键。第七意识转,你的人生就转,你的跑道就转了。

    你现在是顺从弥陀的本愿,还是走在轮回的道路上?这个跑道到底是走在哪一个跑道?你一直念佛,但是第六、第七意识没转;你还是对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你的愿力还是活在娑婆世界,那怎么会往生呢?你只是在念佛而已,走的是娑婆世界的跑道,你没有更换跑道!所以,整个往生的关键在第七意识,转识成智的关键是转第七意识。

    当然,第七意识没有自我改变的能力,就靠第六意识修止观,第六意识是关键。我们的目标是转第七意识,但是下手是从第六意识下手。

    人生的生命从《唯识学》我们得到两个启示:第一个人生有一部分是不能改变的,就是人生的无奈;就是说你过去已经造了业力,这个东西没办法改变了。你不能够说,我今生透过忏悔把无量的业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