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2/3页)

识所变。这个识是你的第六意识,你是怎么念想?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就是我没办法去决定生命,但是我可以解读人生;人生有一半是无奈,有一半是你可以决定的。比方说有人刺激你、障碍你,这没办法改变的。你跟他结恶缘就是结恶缘,忏悔也没用。业缘是双向的,你看佛陀修了万德庄严,外道照样毁谤佛陀,你不能说佛陀不圆满。佛陀圆满是他自身的圆满,他跟众生的互动,众生跟他结善缘、恶缘,这个不是佛陀说了算,至少应身佛是说了不算。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怎么解读这件事情很关键。他刺激你、伤害你,如果你是用感受跟妄想来解读,认为他对你是伤害,他对你果然就是伤害,你真的会受到伤害,因为你如是解读,照单全收。第二个,你认为这个人可对我太重要了,他是我的善知识,对我太重要了,我没有他的刺激,很难进步。诸位,这个是真的,人生修行酸甜苦辣对你都很重要。有些功德是在赞美、顺境中成就,有些功德它还非得要在逆境才有办法成长。

    比方说忍辱波罗蜜,没有一个菩萨的忍辱是在顺境中修成。忍辱很奇怪,顺境修不起来,没法修。布施、持戒、精进可以在顺境中修学,忍辱没办法在顺境中,这个法还非得在污泥才能够产生莲花出来,它的营养要靠刺激。而忍辱很重要,忍辱能积大德。你如果没有忍辱,就是小家子气了,你很难成就大功德,也就是小功德。

    如果你今天解读:这个人给我提供很重要的养分,我的忍辱波罗蜜要坚固、忍耐力要加强,那可完全靠他的提供。你念头一转,对他要生感恩,因为他冒着堕三恶道的危险。他对你刺激,如果是假装的就算了;他真的起心动念,可能就有危险。他冒着三恶道危险来增长你的忍辱波罗蜜。你有权力去解读这个相貌是怎么回事?诸位,第六意识不受业力的影响,它跟第八识没关系的,它的根是第七意识,顶多就是执著。

    所以,你必须善用你的名言分别,善用第六意识。因为它可以从第八识的业力里面跳脱出来。第八识要释放什么东西,我没话说,这是我过去的业力,只能认命。但是怎么解读它?这个是我说了算,第八识你管不着。

    这样子讲,对净土宗提供了“带业往生”的重要概念。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很多的生死业力,没错,第八识的种子都在那个地方活动。我们只要怎么样呢?不要去刺激它就可以了。我们依止忆佛念佛,创造一种感应道交,强者先牵,就是你往生愿力只要强过生死业力,你就往生了。你不要修到业尽情空,也没有人可以修到业尽情空,这个叫做带业往生。当然带业,业力它必须在种子位,它不能是现行位。你不能刺激它,一刺激它,你就走不了。

    大乘的中道思想,它承认有业力存在,但认为可以善加地引导业力,我不必照单全收;站在认命的角度来改造命运,这个是大乘的中道思想,这个思想当然比前面更成熟。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赖耶缘起。袁了凡他给人家算命,他五十几岁该往生的。因为他个性刻薄,就开始修慈悲观。人有两种:一种人是随随便便的人,那就算了;有些人个性清高,带一点孤傲。有些人他持戒很清净,他就看谁都不顺眼,“你们这帮人都是放逸”。这种人就不容易有眷属。他就开始在清净当中修包容,他的寿命从五十几岁变成八十几岁。他本来没有儿子,后来变成两个贤孝的儿子。那你就不能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他的业力真的改变了;你只能够说万法唯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没有错,人生的业力占了百分之五十,人生的确受了过去业力的引导,但是你的第六意识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从人生五十岁来看,五十岁以前,你能改变的有限,前生的业力比例很高。但是五十岁以后,因为第六意识已经活动了五十岁,如果你没有做出改造,就不能完全怪你的前生了,你今生的成分已经放在里面了。因为你的修行,第六意识动了五十年,对前生的业一点都没改造。没办法,因为我业障深重。你不是业障深重,你是打妄想打太多了。这跟你今生的第六意识有关系,不能全推给第八识。你说你小时候怎么样?那没话说,因为你第六意识的灵动太少,活动力太少。

    《唯识学》思想认为人生是两块:一个是不可改变的,阿赖耶识的业力,它是一种成熟的业力;一个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两个交互作用,创造了你的人生。我觉得这样子讲人生会比较中道一点,他会认为人生没有好坏;损益在人,你怎么想就很重要了。他只要透过后天的学习,人生是可以去主导,而不只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是某种程度可以有些主动性。到这个地方是赖耶缘起,当然还有进步空间。

    我们看最圆满的缘起,叫真如缘起。请合掌。

    三、真如缘起,正念真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这个缘起论,天台智者大师在修观的时候,他“一念三千”主要是把人生切成两块:一个是众生法界,一个是佛法界。前面的业力跟思想,其实是站在众生的法界来讲的。你就是一个凡夫,怎么样力争上游?我好好地创造善业、创造一个美好的思想来改造人生,相当不错。但是它的不足是:你毕竟还是站在众生法界来处理问题,就是你活在生灭的因缘观。

    按照比较高档的经典,比方说《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等,你看他们在处理事情,角度就不一样。他们站在佛法界来处理事情,就是你虽然业障深重,但你看到的是人生表面,没看到你的内心。你把这些业障深重的因缘拨开来,你的心是“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真如缘起的概念在于“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个很重要。

    这个人生观,他不是要你马上去处理业力、也不是要你马上改造思想,第一件事情让你安住不生灭心。当然你要安住不生灭心,必须要找到不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呢?我的心不断在那边流动,一下子念佛、一下子打妄想;一下子打妄想、一下子念佛,这都是生灭的。对不起,它不是你的本来面目。那怎么办呢?只有一句话:回光返照,探本求源。我们的心都是透过六根,“心光外泄、心随境转”,就是六根里面跑出去。《楞严经》说这样不对,你一辈子就活在生灭心、活在业力跟思想,很难创造大功德。

    《楞严经》的意思就是六根要:逆流照性、回光返照。就是你这个观照,不能顺着六根,要逆六根的节奏,你要问: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前生而来,是的。那你前生又从什么地方来?我前生再从前生来;那你一直推,推到最后,啪,觅之了不可得。当你逆向去观照、回到生命原点的时候,你得到的结论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达妄本空,原来人生没有开始,当然也就没有结果,这个很重要。

    所以,其实我们流转,每个人生只有一个情况:只有过程。什么叫只有过程而没有结果、没有开始?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诸位,比方说做梦,我们平均一天要做五个梦,一般你醒过来记得最后一个。比方说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