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陛下当真? (第2/3页)
也有赵思诚之“巧思”,曰:四千年祖宗而下,论何为家国社稷?
其实聪明人自就会懂,论的是大家大国之社稷,是四千年祖宗而下之社稷。
自就不是哪一家哪一户之社稷了。
直把考生们考得一个个是抓耳挠腮……
其实,也是在解构忠君,或者说把君与国,稍稍分开来看待。
这在汉之前,其实不算是个题目,在汉之后,便成了一个题目,但依旧都是儒家之内的观念争锋……
不免儒家之内,本身而言,也有许多话语都在说这些道理……
考完,自诸般阅卷之事,倒是有条不紊,大宋朝的这个系统,那还真是很完善……
若是换得吴用之辈重新组织人手来做这些事,那不知要出多少纰漏……
有人说,历史上的北宋是暴毙,这话倒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若是没有女真,北宋兴许还真能缝缝补补,再过下去个一二百年也说不定……
也好比那大明,要说糜烂,早就开始了,但挂机也能挂去很久很久,直到挂出个李自成来……
苏武如今所想,其实就是怎么避免宋明之困,汉之困,在东汉一代一代皇帝短命,甚至直接是少儿,导致中央无力,地方坐大,其实主要就是豪强在地方崛起。
唐之困,主要在藩镇。
宋明之困,在士大夫。
士大夫之所以会是个问题,在苏武看来,就是受教育权利的垄断。
其实有皇帝试着反抗过,虽然看起来不明显,但真的做过。
比如宋仁宗,他反抗的办法,就是走马灯一样的换宰相,在位期间,恨不得一两年换一个。
但换来换去,其实还是那些人,一团一团,一伙一伙。
所以,普及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以天子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把宋仁宗的办法更上一个台阶,把竞争加大,让皇帝能有主动权,挑选人才的范围更大。
苏武所想,只要后来的皇帝不真傻,就能从中寻到脱颖而出之辈,就能从中寻到新生的力量。
虽然肯定不能真的解决问题,但至少,也有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京畿考完了,天下各路州府接着考。
苏武人已经到了燕京城。
苏武沿途,还派人沿路去各个州府里打探了一二,看看恩科的报名情况……
只要天下人都考他大燕的进士,那这天下,也就稳了。
苏武在不在汴京,也就无妨了……
连燕京城里,士子们都踊跃在报名,苏武亲自去看的,不免看得满脸是笑容。
昔日大辽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这些年的燕云,其实读书人可不少,乃至读书人的水平,其实也不低……
苏武倒也期待,真有燕云士子能脱颖而出。
也想起历史上大明朝的南北榜案,经过金国与元朝的统治之后,那北方士子,是真的一个都考不上……
这些事的影响,其实极大,一直能影响到后世几百年去,便是新的时代几十年了,江南两浙之地,依旧在教育上占了优势……
往上去寻根由,还是宋之罪也!再往上寻一寻,不免司马之晋,也有点罪。
其实真说起来,江南之地,杭州之地,不知多少河南河北之移民!
而今,苏武这里,宋的这条大罪,倒是避免了。
此时此刻,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乃至陕西关中,士子的竞争力还是很大的……
便是燕云,中榜之人,定也会有好几个……
若是把耶律大石拉来再考一次,说不定还能中。
只可惜耶律大石远走了……
不然,耶律大石,苏武定要重用!
十月,燕云的粟米要成熟了,只待十月,燕云就要开始收粟米……
然后,开始种植冬小麦,明年六月左右,再收。
当然,还有土地轮耕之事……
苏武在等,等粟米一收,各地纳粮入仓,大军再动,至少到十月下旬去。
这是中原耕战之法,是没有办法更改的……
苏武也知道,女真人许就在十月初,在燕云还赶着收粮的时候,就要动手了,他们大概是在十月中旬收粟米。
女真在行险,一面收粮,一面动手,粮草不济的时候,新粮刚好就到。
何以女真敢这么行险?地盘小,运输近,吃饭的人少。
苏武为何不能行险?
地盘太大是其一,往临潢府运输太远是其二,其三,苏武麾下要吃饭的人太多,这么远的运输距离,民夫吃的就不可计数。
燕京城内,看着临潢府吴玠不断发来的军情。
苏武皱眉不止,他得想办法破局。
若是不能破局,那就只能让吴玠死守了,至少守二十天,甚至一个月。
自古,中原王朝,是不在草原之上真正驻军的,永远都是打完就回来,以往苏武没有深究其中原因。
今日他自己遇到了,才知道其中之困难重重。
若是燕云有存粮,那也还好一点,还可以多一点机动之法,但头前出征草原,燕云,京东,河东,那是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