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288章 西市见闻

第288章 西市见闻

    第288章 西市见闻 (第1/3页)

    “今日可有牛肉?”

    “未曾,但羊肉倒是不缺,可看看羊肉。”

    “我家司员想吃两口牛肉……”

    时不过巳时(9点),西市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市内街道宽阔,左右近四丈,道路两旁的商铺早已开门迎客,摊贩们也在各自的摊位前忙碌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的香气和冬日特有的清冷气息。

    在他们各自忙碌生活的同时,刘继隆的身影却出现在市场的入口处。

    他身着红色的圆领袍,腰间系着革带,也不佩玉,就这样步伐稳健,神情从容的走进了西市中。

    虽然他的衣着并不显眼,但还是有人认出了他,低声惊呼:“节帅!是节帅来了!”

    “节帅……”

    这声音如同涟漪般迅速传开,整个市场仿佛被点燃了一般,瞬间沸腾起来。

    商铺内的掌事、小厮及摆摊贩卖小食的百姓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探头张望。

    不多时,他们便找到了刘继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刘继隆。

    有人兴奋地交头接耳,有人则恭敬地站直了身子,隔着老远作揖行礼。

    “我来看看市价,你们莫要蒙骗我,哈哈……”

    刘继隆对这样的场面早已习以为常,他微笑着向四周点头致意,不忘打趣。

    他的到来,仿佛给这冬日的市场注入了一股暖流,原本就热闹的西市,此刻更加喧嚣起来。

    “节帅,您要看什么东西,我为您带路。”

    “节帅,看看肉价吧。”

    “对啊节帅,陇右的肉价太贵了。”

    人们纷纷围拢过来,有的想与他搭话,有的则只是远远地看着,眼中满是敬仰与好奇。

    刘继隆步伐稳健,偶尔看到熟悉的人,便与他们寒暄几句,语气温和,毫无架子。

    “你们都是剑南道迁入的百姓吧?”

    刘继隆对那些说肉价贵的百姓问话,他们也不掩饰,点头道:

    “家里是给匠作坊做工的,这才有幸来了狄道安家。”

    “我也是……”

    “某家也是……”

    刘继隆对这群百姓点头,然后与他们一同走到肉铺。

    “节帅……”

    肉铺的掌事献媚作揖,几个分肉的小厮也跟着作揖,十分拘束。

    刘继隆见状笑道:“不要紧张嘛,就当我是来问价的。”

    他目光看向铺内,长案上摆着一头被分割的猪,顶上吊着三头猪和五只羊,都是经过处理的。

    显然,肉铺很自信能将它们都卖出去。

    除此之外,肉铺内还通着院子,院子内有鸡鸭在叫嚷。

    长案上的猪肉前被摆上木牌,上面写好了价格。

    猪油多些的就贵些,内脏最便宜,每斤三十钱,其次是瘦肉,每斤三十五钱,再往后是五花肉,每斤五十钱。

    放在最后的,则是完整的猪板油,每斤六十钱。

    羊肉的价格也各不相同,但每斤价格基本在二十五钱到五十钱打转,不如猪肉价高。

    肉铺内的掌事,基本都是经过挑选的烈属,每月工价为八百钱,小厮为七百钱。

    “我们的肉价确实比剑南道、山南西道的要贵。”

    刘继隆倒是很坦然的承认了这件事,他回头与人山人海的百姓们说着:

    “不过这主要还是各地养殖场的养殖数量太少了,相信再过几年,这个肉价就会一点点掉下来的。”

    闻言,百姓们纷纷叫好,而刘继隆也与肉铺掌事交谈起来。

    “这个家禽是个什么价钱?不用拿出来给我看。”

    刘继隆看着对方作势要去拿,连忙制止。

    掌事五十多岁,显然是哪位烈属的兄长或阿耶。

    面对刘继隆,他十分激动,又有些拘束:“节帅,这家禽也分几等。”

    “肥母鸡每只一百五十钱,肥公鸡每只一百二十钱,瘦母鸡每只一百钱,瘦公鸡每只八十钱。”

    掌事说完,刘继隆暗自点头,只道:“价格还是高,但日后会降下来的。”

    诚然,陇右的肉价,确实要比临近陇右的山南西道、剑南道要高,但比关内道和京畿道就低了许多。

    如今大唐还没有彻底的变乱,所以肉价总体来说还算稳定。

    猪肉在大唐境内的价格并不高,买一头整猪也不过一千五百钱,每斤不过十钱。

    之所以在陇右炒的那么高,主要是陇右所贩卖的猪肉,都是经过煽后的猪肉,腥臊味少,油脂多。

    至于羊肉,主要分地区。

    关内道及河东北部、河北北部来说,一只羊不过作价九百钱,但在京畿、山南、剑南和中原就能卖到一千五百钱。

    陇右的羊肉价格,比关内道还要低,整只羊也不过八百钱。

    至于家禽,陇右低于关内道、京畿道,高于剑南道和山南等道。

    “今日没有贩卖牛肉,牛肉每斤作价在四十文到八十文左右。”

    掌事实话实说,刘继隆也点头道:“羊肉便宜些,但百姓确实不容易。”

    他回头看向百姓,挑了其中一名五六十岁的老翁询问道:“老丈,不知家中有几亩田地,几口男女,每年能卖多少斤粮食,换得多少斤钱?”

    “我…我…我?”

    “自然是您。”

    老翁有些激动,确定是自己后,磕磕巴巴说道:

    “节帅,我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