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急攻灵州 (第3/3页)
,也不过二三千官兵罢了。
这点兵力还不如留着驻守天德、夏绥,没有必要掺和到陇右的战事中去。
“些许兵马又有何用?”
李漼自然清楚二镇的情况,故此开口道:“传旨周宝,着其坚守朔方,等待变化。”
“臣领旨。”徐商作揖应下,于琮此时也开口道:
“陛下,自战事起来,两畿粮价骤涨,至今日长安粮价已然斗米三百钱,臣请议开常平仓。”
斗米三百钱,此等粮价比当初庞勋、王仙芝作乱时还要昂贵,寻常百姓必然吃不起。
这种时候,确实应该开仓放粮。
“常平仓内有粮多少?”李漼询问,于琮也回答道:
“仓内有粮四十六万石,可放粮二十万石,将长安粮价平抑至百钱左右。”
李漼闻言皱眉:“仅留二十六万石,能否应对西境战事?”
徐商闻言接过话茬,作揖禀告:“秦陇军粮尚足够大军食半年之久,陛下不必担心。”
“既然如此,便放粮二十万石,严禁城中商贾抬高哄抢常平粮。”
李漼知道长安粮价为什么涨得那么高,但他更清楚这些人背后站着谁。
朝廷现在需要稳定人心,暂时不能自乱阵脚。
等讨平了刘继隆,他会一个个收拾这群人的。
思绪此处,路岩却开口道;“陛下,如今朝中钱粮虽足以应对陇右战事,然朝廷积欠的诸镇军饷却无着落。”
“臣以为,不如发诸道州县官兵,将与陇右有旧者家财抄没,五成用于填补地方军饷,余下起运长安。”
路岩的话倒是让李漼眼前一亮,陇右过往依仗丝路,在关内、剑南、山南、河东等道都有牙商,虽说有不少商人都变卖家产投靠陇右,但这些人始终是小数,留在原籍的才是大头。
若是能抄没这些人的家产来充实国库,也能为朝廷讨平陇右助一份力。
“准奏!”
“陛下英明……”
君臣对话几句,便敲定了无数商贾的结局。
半个时辰后,快马自长安城内疾驰而出,往诸道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时间也渐渐来到了十三日的清晨。
李思恭与周宝等人昨夜才撤回鸣沙县,不等二人好好休息,便被军中塘骑吵醒了。
“塘骑急报、叛军举兵数万从会州而来!”
鸣沙县衙内,周宝与李思恭铁青着脸看向那正在汇报的都将,周宝忍不住询问道:“到底有多少人?”
“以塘骑所见叛军塘骑之数,叛军兵马不下三万。”
以塘骑数量来判断敌军数量,这种办法并不精准,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灵州境内有多少兵马?”
李思恭得知情况,当即询问周宝。
周宝闻言盘算,几个弹指后才说道:“算上昨日抵达的兵马,鸣沙有步卒四千,我部精骑一千六,你部精骑三千五,合兵九千一。”
“九千一?”李思恭面色凝重,目光看向都将:“叛军距离鸣沙多远,需几日抵达鸣沙?”
“不足五十里,最迟后天上午就能抵达鸣沙!”都将不假思索的回答。
李思恭只是略微思索,当即便道:“不若舍弃鸣沙、回乐二县,退往黄河以西的灵武?”
灵州被黄河分为东西,东边只有鸣沙、回乐二县,西边则是有灵武、保静、怀远三县和两堡一镇。
在李思恭看来,眼下最应该做的就是收缩兵力,集中一处来让刘继隆抉择是否要硬碰硬。
但是在周宝看来,他已经丢失了会州,若是再丢失回乐、鸣沙二县,那东边的威州也难以幸免。
届时朔方镇等同丢失了黄河东岸的两个半州,还将萧关孤立在南边,朝廷若是知道,定然不会放过他。
想到这里,周宝眼神闪烁,随后才道:“我宁愿舍弃回乐,坚守鸣沙,也不舍弃鸣沙。”
回乐和鸣沙地形不一样,回乐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鸣沙背靠山岭与黄河,可以依靠黄河来获得灵武三县的支援。
两相抉择下,周宝自然选择坚守鸣沙。
李思恭眼见劝不动他,当即便道:“既然如此,那就将回乐的步卒、人口迁往灵武,速度要快,避免被叛军夺取。”
“好!”周宝颔首应下,当即看向都将吩咐道:
“传令回乐,迁徙人口往灵武而去,再传令温池县军民往威州而去。”
“派快马往萧关南下,告知朱邪军使灵州境况,再南下向王少保求援!”
周宝无奈,陇右军攻势迅猛,他们实际上已经折损两千六百多精骑、步卒,而斩获不过七百辎重兵和四五百战兵罢了。
他已经向朝廷夸大斩获了,但再怎么夸大,却也不可能夸大斩获数千。
眼下王式若是不来救他,仅凭朔方军不足一万五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守住朔方。
届时朔方失陷,刘继隆的兵锋便能肆意进攻夏绥、泾原等镇了。
“末将领命!”都将领命便走,不等周宝松口气,却见他去而又返,急切作揖。
“节帅,回乐急报,叛军以精骑兵围回乐,回乐请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