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425章 积重难返(万字大章)

第425章 积重难返(万字大章)

    第425章 积重难返(万字大章) (第1/3页)

    “簌簌……簌簌……”

    咸通九年夏六月,苦苦没有等来雨季的河南道,此刻虽然并未大旱,但各州县的河流都不约而同的下降了丈许乃至两丈的水位。

    水位的下降,导致原本的水车和水渠都成为了无用之物。

    得不到灌溉的作物,此刻已然倒伏在干裂的耕地中,像一具具被抽干血肉的尸骸。

    滑州的百姓挑着水桶,摇摇晃晃的走向自家水田,小心翼翼的将水洒在田间,却仍旧无法救活作物。

    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苦色,而这时北方天空却忽得出现了一片乌云。

    “云?”

    “要下雨了吗?!”

    看着远方的乌云,原本已经麻木的百姓,眼底突然闪过了惊喜的眼神。

    只是随着那片乌云渐渐靠近,田间的百姓脸色骤变。

    那所谓的乌云,此刻却在不断翻涌、扩散,几乎遮蔽了日光。

    “蝗虫!蝗虫来了!!”

    “快回家!躲家里!”

    人们惊恐的呼喊尚未落下,那“乌云”已压至头顶。

    成千上万的飞蝗振翅而来,翅膜摩擦的声响如同千万把钝刀刮擦着陶瓮,令人头皮发麻。

    它们像暴雨般砸向地面,落在田垄、屋顶、甚至人的身上。

    饥饿的虫群瞬间覆盖了一切绿色,不论是麦秆、树叶、野草,甚至晾晒的粗布麻衣,所有东西全在它们锯齿般的口器下化作碎屑。

    它们冲入田野,肆意啃食着那些已经干枯的粟、麦。

    “蝗灾!发蝗灾了!”

    宛若蝗虫雨的场景下,无数人连滚带爬地大吼着。

    得知消息,附近乡村的百姓纷纷都紧闭门窗,但这根本没有用。

    屋顶不断传来刺耳的声音,宛若什么东西在啃食屋顶。

    原本用来遮蔽的稻草,尽数被蝗虫群啃食殆尽,百姓们只能抱着装有粮食的陶罐,不断点燃火把驱赶蝗虫。

    然而蝗虫数量无穷无尽,他们根本无法驱赶,而这些乡村的里正也点着火把,发了疯般往县城跑去。

    只是当他们抵达县城时,却见县城内也乱成了一团。

    城内的百姓,不分贵贱高低,尽数被蝗虫围的抱头鼠窜。

    不少人点燃火把,发了疯般拍打蝗虫,但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有限,根本无法驱散蝗虫群。

    无数蝗虫自发寻找可供啃食的东西,更有无数蝗虫钻入了商铺的粮仓,开始祸害用于防潮的稻草和麸糠。

    不少蝗虫死在了粮食上,体液污染了一袋袋粮食。

    两个时辰过去,随着蝗虫渐渐变少,原本紧绷神经的百姓,这才看到蝗虫结成群往南方飞去。

    “阿娘!阿娘……”

    “我的粮食!我的粮食啊!!”

    随着蝗灾离去,封丘县的街道,满是被蝗虫袭击而哭嚎的百姓,以及坐在店铺门口,抱着那些被蝗虫所污染粮食而嚎啕大哭的商人。

    当下的封丘县,不过是大局下的一个小小缩影。

    面对久月无雨的局面,自滑州而爆发的蝗灾,不过两三日的时间,便已经从滑州扩散到了河北、齐鲁、淮南及东畿之地。

    遮天蔽日的蝗灾,抵达淮南时,正在率领唐军与贼军交战的康承训刚刚攻破舒州和蕲州。

    狂风骤起,天边传来一阵低沉的嗡鸣,起初如远雷滚动,渐次逼近,竟似千万张生锈的弓弦同时震颤。

    哨塔上的士卒眯眼远眺,原本以为是乌云,脸色略微欣喜,可当他看清楚那片所谓乌云到底是什么后,他的脸色顿然霎白。

    “哔哔——”

    “蝗灾来了!!”

    刺耳的木哨声与惊恐的喊叫声,致使蕲州城外扎营的唐军兵卒们骤然慌乱。

    他们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乌压压一片的蝗灾便压过了军营,无数唐军兵卒遭受袭击,只能无力的拍打身上的蝗虫。

    那蝗虫群太过密集,随意抬手都能拍死好几只蝗虫。

    但也正因如此,军营内马厩的马料被啃食殆尽,蚀稼声如风雨响起,听得人头皮发麻。

    “节帅!节帅不能出去啊!”

    牙帐方向,躲在其中的十余名都将好不容易解决了帐内的蝗虫,便见康承训要往外走。

    康承训年近六旬,发须半白,众人都担心他会因为蝗灾而生病。

    对此康承训却怒目道:“区区蝗虫,又能挡得住金戈铁马否?!”

    不等众人回应,他猛然撤开牙帐,骤然间无数蝗虫涌入其中,其它都将只忙拍打蝗虫,而康承训则是冲出牙帐,对四周叫嚷起来。

    “护好粮仓!护好粮仓!决不能让蝗灾祸害到粮食!”

    此刻营盘内天光晦暗,仿佛昼夜颠倒,数之不尽的缓冲如决堤的浊流,轰然倾泻而下。

    帐顶、矛戟、粮车,顷刻覆满蠕动的黄褐色虫体,铠甲上噼啪作响,竟是蝗虫撞击的声响。

    营内的兵卒嘶吼着挥刀劈砍,刀刃掠过虫群,却只激起一阵腥臭的浆液。

    战马惊嘶,挣脱缰绳在营中狂奔,马蹄踏碎满地虫尸,又绊倒火盆。

    火舌窜上粮草,黑烟与飞蝗绞作一团,更添混沌。

    看守粮仓的唐军,此刻正徒手扑打粮袋上的虫群,而蝗虫口器如铁锥,几个呼吸间便能啃穿麻袋。

    不知是谁点燃了一场大火,但见无数蝗虫如飞蛾扑火般被灼烧落下,空气里传来腥臭和熟肉的味道,混杂一处,十分恶心。

    不过半个时辰的时间,唐军军营已如遭兵燹(xiǎn),地上虫尸积了半寸,活着的仍从兵卒领口、衣缝里钻出,吓得人不断拍打掉落这些蝗虫,又连忙用脚踩死它们。

    直到蝗虫彻底过境,康承训才急匆匆带着十数名都将赶到了存放粮食的地方。

    望着眼前混乱的场景,他脸色骤然铁青,上前用刀割开脆弱的麻袋,但见不少粮食染上了蝗虫的体液,异常恶心。

    “节帅,这军粮还能吃吗?”

    “这、这若是没了军粮,我军如何都将南下与黄贼交锋?”

    “眼下不应该说这个,这蝗灾如此厉害,不知道多少百姓要因此遭灾,届时他们无处图活,多半是要加入贼军了。”

    “贼军之势好不容易被打压,如今一场蝗灾,莫不是又要复起了……”

    诸将各抒己见,康承训黑着脸对众人交代道:“命人将遭了蝗虫污染的粮食分出,尽数焚毁。”

    “余下没有被污染的粮食,尽数制作为军粮。”

    “是!!”听到康承训这么说,诸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但最后还是都应下了。

    与此同时,康承训也连忙奏表,派快马以八百里加急往长安报急而去。

    消息送到长安时,已经是蝗灾爆发的第三天日了。

    咸宁宫内,拿着奏表的李漼,此刻只觉得热血上涌,一时间头晕目眩。

    【咸通九年夏六月大暑,关东大蝗,自滑州往四方而去,见群飞而至者,若烟若澜,若大军之尘,前后数百里,相属不绝,河北、河南、淮南等道患灾……】

    【天降异灾,虫孽犯营;忽有飞蝗蔽天,自北而来,其势若黑云压境,声如雷震……及至蝗去,营盘狼藉,存粮十不存三,器械亦多损毁。】

    桌案上数十份奏表,尽皆关乎此次蝗灾事宜,看得李漼双手发颤。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爆发蝗灾,为何?为何?”

    李漼气得发抖,语气质问同时,又似乎自我呢喃。

    宫内,北司南衙六名官员脸色同样难看,而早已看过各州奏表的于琮,此刻也上前作揖道:

    “陛下,今岁河淮大旱,又爆发蝗灾,受灾之地,北至燕蓟,南至长江,东尽登莱,西抵洛阳,数十万顷田亩受灾,十余万顷绝收。”

    “其中虽有州县夸大,然蝗灾属实,臣以为当立即下旨,着各州县衙门召集百姓,共捕蝗虫,可以蝗虫一斗换粮一斤。”

    “此外,亦可以瘗蝗勤惰为考课,考成州县官员功绩。”

    于琮话音落下,李漼却气愤看向他,目光好似能喷出火来:“蝗灾自何地爆发?”

    “这……”于琮迟疑片刻,眼见无人出来解释,顿时知道了此官毫无背景,因此作揖回应道:

    “去岁滑州黄河决堤,水漫数十里,吞没十数万亩土地,形成滩涂。”

    “灵昌县百姓流离失所,尽皆投靠黄贼、王贼而去。”

    “滩涂无人处理,故此蝗虫于此地孵化,今朝破土而出,祸害三道三十七州,数百万口百姓。”

    于琮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个清楚,李漼听后更生气了:“黄河决堤,朕为何不知?!”

    “传旨,夺职灵昌县所有官员,尽数论罪发配岭南!”

    不等话音落下,李漼继续拿起奏表说道:“黄贼在淮南道的余部已被康承训、李国昌尽数歼没,唯存江南西道的数万众。”

    “传旨康承训,令其自行筹措钱粮,大军渡江南下,定要在黄贼声势再度壮大前,将其围剿殆尽!”

    “臣领旨。”路岩等人纷纷作揖应下,而这时于琮又接着开口道:

    “陛下,郑相今日奏表送抵,朝廷兵马已经齐聚制胜关、百里城、灵台城及新平、梨园寨等处。”

    “杨监军所率兵马坚守长武城三日,城破后,杨监军率残部三千余人截断土壑,南撤灵台县。”

    “叛军兵锋正盛,眼下正在进攻良原、宜禄及宁庆二州诸县。”

    “宁庆泾三州百姓,唯迁徙三万余户,尚有五万户遗留原籍,眼下恐为叛军所获。”

    “幸得郑相军令果决,诸州县粮仓尽皆焚毁,叛军不得食,仅能依靠陇右钱粮转运至陇东。”

    于琮此话说出,李漼脸色不喜不悲,但心里却愈发难受。

    尽管于琮为郑畋找补了不少,但坚壁清野的效果却并未达到。

    如今刘继隆获得三州五万户百姓,至少能再度拉出五万民夫转运钱粮。

    即便诸州县十余万石粮食尽皆焚毁,但只要有着五万民夫,加上陇右所产,三川所获,叛军怎么看都不像势衰的局面。

    想到这里,李漼沉着道:“紧盯陇东,新平绝不可失!”

    “是……”于琮心知肚明,如果新平丢失,哪怕梨园寨易守难攻,皇帝和群臣也会选择东巡。

    从新平到长安,也不过就二百余里地了,皇帝和群臣能坐得稳才奇怪。

    想到这里,于琮忍不住摇摇头,而李漼也继续与群臣谈论起了东巡就食的事情。

    在这些君臣交谈时,长安城内也可谓热闹。

    张淮鼎即将带着左右神武军三千人前往北都,不仅仅是为了坐镇北都,也为了镇压当地跋扈的牙兵。

    正因如此,张淮鼎这些日子正在变卖家产,毕竟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来。

    他来到张司空府上,见到了正在拿着信纸皱眉的张议潮。

    面对张议潮,他恭敬作揖行礼,同时说道:“阿耶,府上的马场和田亩,您还没有处理吧?”

    闻言,张议潮皱眉看向张淮鼎:“府上的事情,自有你阿兄去做,不用你询问。”

    张淮鼎也知道张议潮看不惯自己为了权势,屈身宦官之下,但他毫不在乎。

    屈身北司之下,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行使权力罢了。

    这次他率领左右神武军前往太原,虽说需要接受北司宦官监督,但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