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虚虚实实(万字大章) (第2/3页)
其实这些道理,那些人都明白,可结果他们还是前仆后继的冲了上去。
他们都没有认输,自己又怎么可以认输呢?
“暂且观察他们,这次我们扩张太快,需要好好消化消化。”
“再过两个月,应该又有新的官吏进入庙堂,始终能将他们彻底稀释的。”
刘继隆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回答,高进达听后轻笑颔首:“确实,陇右出身的孩子,倒是没有这些邋遢东西。”
“既然如此,那某便先回衙门了。”
高进达作势就要起身,刘继隆闻言却拦住道:“先等等。”
他走向书房,不多时拿出一卷图纸走了出来。
他将图纸铺在桌上,同时说道:“本欲明日再与你一同看看,如今你既然来了,稍后便回府好好休息,今日将此事敲定。”
图纸展开,高进达一眼便认出了这是长安城的图纸。
他带着疑惑的目光看向刘继隆,刘继隆则是说道:“这是某与工部许多官员和工匠商讨过后,从而定下的长安地下管道,以便排除污水,不再使百姓饮卤水而疾病。”
长安地下水卤化,这是从汉代就开始的问题。
汉代长安城位于渭河阶地,地下水位随渭河的下蚀而上升,导致盐分不断渗透,污染了地下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唐两代决定迁都至龙首原南麓,但随着长安人口聚集,加上地下排污管道不足,故此龙首原的浅层地下水也开始渐渐卤化。
从盛唐开始,长安百姓为了喝上淡水,便开始了各显神通的时代。
皇室及世家豪强选择开凿深井,避开浅层的卤水。
富户承担不起那么高成本,故此选择使用陶管井来过滤卤水之中盐分。
最惨的平民,则是只能依赖运水车从城外取水,出钱采买,平白支出费用。
刘继隆虽然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他可以防止问题继续严重,所以重新修建长安城的地下排污系统,便是他想出来的主意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在长安城中各坊,由衙门出钱来挖掘深井,并从城外修筑水坝,截留一些小河流的水,并修建暗渠,引入长安城内。
这些办法虽然无法改变长安浅层水源卤化的问题,但起码能让长安百姓喝上正常的水。
除此之外,长安百姓的粪便,也该效仿陇右那般,设置粪使来收集各坊粪便,运往远离长安的地区堆肥处理。
只要百姓知道人粪堆肥的办法,估计人粪也将如牛羊粪那般金贵。
刘继隆说完了他的想法,高进达听后颔首:
“殿下此举,实属利国利民之举,但如此庞大的工程,恐怕非一两年之功,所耗也不下百万。”
刘继隆闻言轻笑,将这张地图收起来的同时说道:“这件事始终要有人做,我们现在不做,便只有留给子孙做了。”
“你知道某,某从不将自己能做的事情,留给后人来做……”
高进达见他如此,只能颔首道:“某知道了,待工部算出修建其所需,某便看看,能否动用钱粮慢慢修建吧。”
刘继隆颔首:“此事事重,这几日你且回府,好生休息,后面便有得忙了。”
“是……”高进达应下,接着退出了中堂。
当然,回府之前,他也没忘教训高淮这厮。
待他走后,汉王府也渐渐安静了下来。
只是在刘继隆休息的同时,那些已经被抛弃的官员却私下聚到了一处。
当油灯被点亮,漆黑屋内也露出了三张面孔。
东眷裴氏、担任户部员外郎的裴澈,官宦豆氏、担任兵部侍郎的豆卢瑑(zhuàn),兰陵萧氏、担任吏部侍郎的萧遘(gòu)。
三人各自看见对方后,脸色都有些诧异,显然没想到是对方,但又很快恢复镇定。
对视之间,担任礼部侍郎的萧溝率先开口道:
“户部、兵部、吏部,皆与朝廷安危有关。”
“虽说汉军眼下并未有东进的表现,但不可不防。”
见萧溝开场,裴澈也颔首附和,随即说道:“刘牧之残暴,竟让百姓纳粮什三五,以五道疲弱之地,征税赋千万之多。”
“好在其所部好用亦不浅,今日所见户部诸司文册,其钱粮不足以东侵朝廷。”
裴澈说罢,主管兵部的豆卢瑑脸色微变,有些底气不足道:“兵部本就势弱,而汉军皆由汉王府调度。”
“眼下兵部就是个空壳子,只能节制左右金吾卫,维持各地驿站。”
“不过就汉军调走将作监、军器监的工匠前往陇右来看,汉军军械尽皆在陇右打造,若是能从中获得汉军手中方术,朝廷定能反败为胜。”
这三人说出了各自的心里话及所掌握的情报,裴澈看向萧溝:“得圣,能否安排忠诚之士前往陇右担任要职?”
萧溝摇摇头:“陇右官额皆满,且崔恕紧盯,不易安排。”
“若是贸然出手,恐怕会暴露我等,届时牵连太广,恐数千人遭难……”
见他这么说,豆卢瑑和裴澈也沉默了下来,而萧溝也道:“汉军虽盘剥百姓,但其军纪严明,暂时维持当下局面也无不可。”
“我等手中情报,若是能安全送往东都,至少能让朝廷所处局势稳定些。”
“不过汉军沿途设关卡,情报不易传递……”
“此事交给我。”豆卢瑑主动开口打断,其余二人见状也便不再说什么,各自从袖中取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情报。
他们三人身后,都聚集着一个个小圈子。
小圈子的官员,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
这些人都是他们精挑细选,忠心耿耿之人,他们早就有了留下来做什么的打算。
虽说这些日子,面对汉军和汉王府作风时,不免有些动摇,但意志仍能算得上坚定。
三人眼见事情定下,当即吹灭了油灯,各自走后门离开了此处。
他们离开后不久,此屋角落便有几道人影急匆匆往汉王府走去。
天色渐亮,待刘继隆洗漱过后,看见赵英出现中堂门前时,他便知道是事情有了进展。
“如何?”
他不紧不慢的擦了擦脸,赵英也没有避讳那些服侍刘继隆的汉军兵卒弟兄,直接作揖道:
“他们虽小心谨慎,却逃不过弟兄们的法眼。”
“户部员外郎裴澈,官兵部侍郎豆卢瑑,吏部侍郎的萧遘,此三人为主谋。”
“三人之下,又有杜光庭、郑綮、皮日休、司空图、韦庄等八十四人。”
赵英说出不少刘继隆所识之人,其中以皮日休和韦庄令人熟悉。
刘继隆闻言,忍不住轻笑道:“这皮日休与韦庄皆家道中落,幼时孤贫,且遭受地方衙门盘剥。”
“如今唐廷遭难,他们却挺身而出,还真是以德报怨啊。”
他语气中带着几分嘲讽,毕竟于他而言,他与唐廷的争斗,始终是汉家之间的争斗。
但凡体验过唐廷治下百姓的生活,便不可能对唐廷抱有什么期盼。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询问道:“府内科考四千余人,中选者二百七十二人。”
“如今心怀朝廷的便有八十四,那余下的人,对于我军又是何态度呢?”
面对刘继隆的询问,赵英沉声道:“义山先生的外甥韩偓,可代表大部分中选官员。”
“他们只是埋头做事,倒是没有与裴澈等人往来。”
“裴澈他们倒是曾拉拢过他们,但他们不回应、也并未上奏。”
“那有人上奏吗?”刘继隆反问赵英,赵英点头道:
“罗隐、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李山甫等十六名官员曾私下上奏过高相。”
“除此之外,那皮日休也曾私下找过高相,故此高相昨日才会如此失态……”
若是没有事情,赵英不会离开刘继隆太远,所以昨日衙门里的事情,他自然也是清楚的。
皮日休假意投诚,却又搜罗汉军情报,提供给裴澈等人,交由裴澈等人送往洛阳。
想到这里,刘继隆忍不住嗤笑,只觉得皮日休等自幼贫苦之人,着实迂腐。
“殿下,要不要趁他们没有将消息送出去前……”
赵英小心询问,刘继隆摇了摇头:“不必,只需要将他们送出去的消息截获,施些手段,将送信之人变成我们的人,送出我们想送出的情报便足以。”
“是!”赵英不假思索应下,刘继隆也看向他说起了家常。
“三郎前段时间被我调任关内道担任丰州刺史,他可曾与你说过此事,有过抱怨?”
赵英闻言,连忙回应:“并未,三郎清楚,殿下您的安排都是有缘由的。”
面对赵英这片刻的慌乱,刘继隆轻笑道:“三郎兵略平平,继续留在军中,无非做到都尉,再想往上就难了。”
“如今衙门调集人力物力前往丰州,三郎若是能将唐徕渠修复并扩修,保住丰州三十万亩屯田,并继续开口耕地的话,当记大功。”
“谢殿下隆恩!”听到自家殿下这番解释,赵英心里松了口气。
他本以为是自家三郎赵晟犯了什么错误,却不想是自家殿下正在为自家三郎铺路。
若是如此,那他就放心了……
“李骥、马成他们,近段时间有什么动静。”
刘继隆开口询问起被圈禁的李骥,以及被他冷处理的马成近况。
对此,赵英则是沉吟再三,整理了思绪后才回应道:“马都督在陇右操练新卒,并未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李将军似乎在等待您宽恕释放他,但您入长安两月以来并未提及他,故此他在府中发了不少脾气,但并未折辱您……”
虽然刘继隆对李骥、马成、崔恕三人抱团的事情感到烦躁,但如今这个团体已经被自己通过手段拆开。
李骥倒下,马成立马如鹌鹑般老实,而崔恕实力不足,他们麾下的那群人,也被刘继隆调离的调离、闲赋的闲赋。
这一切仿佛在无声无息中完成,以至于许多人还没反应过来,便已经被调往了天南地北。
张昶、郑处、曹茂、陈靖崇、张武、安破胡、高进达、耿明等人,虽然也有自己的亲信,但并未紧密联系一处。
想来他们也清楚,提拔新人没有什么,但老人若是抱团,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别盯太紧……”
刘继隆沉吟片刻,缓缓吐出这句话来。
赵英清楚自家殿下这是在泛指张昶等人,颔首过后,便小心离开了此地。
接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