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天灾不断(万字大章) (第2/3页)
城,还将过往淤堵的西川河渠堰堤进行了梳理。
如果高骈到了黔中道和岭南道,也继续发挥这种精神的话,汉军只需要在战场击败高骈,就能摘得不少好处。
在这其中,尤其是以黔中道的问题最大。
唐代黔中道包括了后世的湖南、重庆、云南及广西等部分地区,面积比后世的贵州要大。
不过由于汉人疏于开发,故此现在的黔中道还没有展现出西南交通枢纽的潜力。
按照正常流程,得等到明代永乐年间,朱棣设贵州省,并从湖广、江淮迁徙八万军户,四十余万口安置当地,加上奢香夫人等少数民族配合修建驿道,贵州这个交通枢纽的潜力才得以释放。
若是高骈能在这个时候迁徙汉人进入黔中道,扩修当地驿道,那倒是方便了刘继隆日后占据黔中,利用黔中官道进攻大礼,收复云南的计划。
汉军对百姓毕竟比较怀柔,强行迁徙这种事情,有些吃力不讨好。
但若是这件事由高骈来做,而汉军在之后作为解救者将被强行迁徙的百姓解救,那黔中百姓自然对汉军归心。
至于解救过后,百姓是否会返回三川,这倒不用担心。
当初尚摩鄢强行掳掠百姓并交给汉军,安置在当初的剑南六州。
后续汉军打入三川,也有许多百姓希望迁回原籍,结果他们原本的土地都被后来的移民占领耕种。
除了少量百姓宁愿舍弃一切,留在原籍开垦荒地,重新恢复生活外。
其它大部分被迁往剑南六州的百姓,基本都在六州安家落户了,留存率高达七成。
若是黔中的百姓也是如此,那也省去了刘继隆开发黔中的不少力气。
这般想着,刘继隆对高进达说道:“我们现在不用管他们,只要好好练兵,将官道和水渠堰堤尽数修葺,复耕关中数百万亩荒地,届时任何势力都难以抵挡。”
“是!”高进达颔首应下,刘继隆则是询问道:“三川那两处造船厂的情况如何,眼下能造出多大料的舟船?”
高进达闻言停顿片刻,几个呼吸后才说道:“泸州、渝州两处船厂,眼下募有船工四千二百人。”
“他们与盘堤船厂的船工交谈后,眼下可以造出十五丈长的一千二百料战船,比荆南水师的战船还要坚固高大。”
“不仅如此,船厂内已经下水了十二艘一千二百料战船,以及二十艘八百料战船。”
“不过东川归耿明节制,耿明不善用水军,因此他还请表将水军交给张三郎节制。”
耿明不贪恋权势,这是刘继隆很喜欢他的一点。
更何况张武自小在水上讨生活,水军交给他,确实比交给耿明要好。
因此面对高进达这番话,刘继隆便不假思索道:“将水军划归西川管辖,另外令张三郎编练水军五千,日后我们攻打山南东道时,必然用得到。”
“是……”
高进达应下,刘继隆见状也说道:“先让高骈和黄巢在岭南争斗争斗,等到今年入冬,三川的兵马也差不多练成了。”
“趁此机会,我们先将三川全境收复,届时再将目光投向东都及河淮。”
“是!”高进达应下,同时又说道:“殿下,您准备怎么处置河南地的党项诸部?”
“党项?”刘继隆皱眉:“他们闹事了?”
“并未,只是总得处理不是?”高进达摇头解释,刘继隆听后也颔首表示认可。
李思恭等人占据河南地游牧,汉军占领关中后,李思恭便派人送来了降表。
看得出,他被刘继隆收拾不轻,并不认为唐廷能敌得过刘继隆。
对此,当时刘继隆忙于治理关中,根本无心处置他们,只能暂时搁置。
现在关中和关内道都走上正轨,差不多也可以想想怎么解决这二十几万党项人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又想到了一件事,不免看向高进达:“昔年你前往长安时,曾被党项人所劫持,囚禁半载才得以脱困。”
“若是你想,眼下倒是可以……”
高进达摇头打断了刘继隆的这番话,并作揖道:“昔年的苦难,臣早已忘记了,如今他们皆是您的臣子,该如何处置他们,该由您决断。”
见高进达没有报仇的想法,刘继隆沉吟片刻后,方才开口说道:
“吾想要将他们迁往山南东、河南、淮南三道安置。”
二十几万党项人,这个人数不算少,若是安置在边疆之地,没有足够的人口同化他们,那他们肯定会在王朝势力衰弱时作乱。
正因如此,将他们迁往河南、淮南及山南东等刚刚经历过战乱,人口变得稀少,却又被汉人四面八方包围的地方则最好。
不过在迁徙之前,刘继隆还得从他们部落中抽取男丁,这样才能防止自己在外征战时,党项人趁机作乱。
“传令给曹茂,令他从党项诸部中征募男丁,每两户必须出一人,充当三军轻骑塘兵。”
刘继隆对高进达交代,高进达也清楚自家节帅的意思,但还是提醒道:“如此抽调,最少要抽调出三四万人,那军饷……”
“按照每人十二贯,比我军正兵低三贯即可,不用尽数配备扎甲,给个胸甲硬弓就足够,让他们自带马匹。”
虽说养这群人要消耗几十万贯钱,但几十万贯换个安稳,加上数万自带马匹的轻骑,这还是相当不错的。
“若是他们不愿呢?”
高进达忍不住询问起来,刘继隆则是平淡道:“如果他们不愿……告诉曹茂,他的朔方军也不是摆设!”
“是……”
高进达点头,看样子很赞同这种做法,而刘继隆见状也没有继续说什么政务,反倒是聊到了家常上。
倒是在他们聊家常的同时,南方的急报几乎是一天好几份的送往洛阳。
“这黄贼,莫不是以为朕整治不了他?”
五月初,随着夏收开始,贞观殿内的李漼也看着那一封封地方沦陷的奏表,眼角抽搐。
不等路岩等人开口,李漼便质问道:“高千里可曾出兵?”
“回陛下”路岩站出来作揖道:“高千里月前便派黔中梁缵率一万兵马南下岭西,然岭西节度使蔡京阻碍,大军不得入。”
“高千里奏表,蔡京意图割据岭西,行称王做霸之举,请朝廷准许其出兵讨平蔡京。”
于琮的话,让殿内众人脸色都不太好看。
放在以前,蔡京这种流官即便坑害同僚,只要朝廷一纸调令,蔡京也只能低头被抓捕到长安。
如今朝廷连续丢失西境诸道,蔡京这种流官也将朝廷不放眼中了。
蔡京手中还有两万兵马,想必他是笼络了军将,这才敢明目张胆的阻碍梁缵从岭西过境。
“混账……”
得知蔡京的举动,李漼咬牙切齿,怒目看向众人道:“蔡京无视朕之旨意多次,不杀其人,朕怒难平!”
“传旨高千里,以其为剑南、山南、黔中、岭南诸道讨击使,将蔡京讨平之后,速速击退入寇的南蛮,再驱逐黄贼出境!”
李漼给予了高骈极大的权力,于琮和亓元实等人微微皱眉,略有微词,但并未开口劝阻。
说到底,眼下西南还能出兵同时出击的,也只剩下高骈一人了。
东边的康承训倒是练兵有段时日,但兵马从未越过洪州,进击叛军一次。
萧邺坚守荆南,但荆南兵少,连自保都困难,更别提主动出击了。
如今唯有山南东道练兵两万的刘瞻很有底气,但刘瞻却必须要分兵一万,紧盯蓝田关的叛军。
高骈虽然对阵刘继隆失利,却也是朝廷之中唯一一个在局部战争中,对叛军取得胜利的将领。
况且南蛮闻高而惧,若是高骈能节制岭南,南蛮必不敢进犯,只能退兵。
至于高骈能否击败黄巢,李漼虽然没有把握,但也只能赌一赌。
“陛下圣明……”
路岩早就收到了高骈的礼物,自然需要为他说几句话。
李漼眼见路岩支持自己的做法,当即也松了口气,将目光看向了于琮:“夏收已经开始,今年能收获多少钱粮,能否让刘相再募些兵马?”
于琮闻言作揖:“户部与度支估计,应该能收取二百万钱粮,但具体几何,还得等各镇起运运抵才能知晓。”
“好!”李漼颔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催促南衙发出圣旨,令高骈早些出兵岭南,将黄巢赶出岭南去。
不多时,快马带着圣旨南下,整个南方都因为康承训战败的事情而热闹了起来。
相比较南方的热闹,北方反倒是显得有几分安静了。
在王铎征调诸道兵马坐镇大同后,汉军除了偶尔派出数千马步兵前来巡哨,便再也没有了其他大的动静。
时间不断过去,眼见手中钱粮越来越少,王铎只能先将距离较近的河东、义武等镇兵马遣返回去本阵。
如此过后,大同地区便只剩下了义昌、昭义和大同三镇的兵马,数量不过一万五千,另外还有驻扎在淮安的数千卢龙军随时提供支援。
王铎的安排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老天似乎觉得北方如此平静过于单调,故此从三月开始,整个北方便停了雨水。
从关内到关中,从河东到河北,从河北到河南……
大旱席卷了秦岭淮河以北,只有河陇因为靠着祁连山的雪水,加上人口稀少而安然无恙。
天气越来越热,胜州的汉军也不再出击。
“呸……”
“这西瓜还是沙州的甜。”
北都太原城内,身为神武军大将军的张淮鼎正坐在他新购置的宅邸中,靠在软榻上,身旁则是两名身段娇柔的女子。
女子手中捧着西瓜,但这西瓜与后世不同,瓜瓤大多是白色,只有几处红色,而张淮鼎吃的也是这些。
张淮鼎一边吃,一边把西瓜籽吐在另名女子手中,对堂内同样待遇的张淮铨说道:
“阿兄,这北都除了杨玄实和崔铉,便属你我最大。”
“如今乱兵北平,虽说没有威胁,但你我手中神武军的操训可不能减少。”
“这是自然!”张淮铨笑着回应,两兄弟左拥右抱,十分快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