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516章 张瑛劝进

第516章 张瑛劝进

    第516章 张瑛劝进 (第1/3页)

    “呜呜呜……”

    清晨,在刘继隆返回洛阳,李商隐等人在不断完善三司及五军都督府章程的时候,岭南却依旧湿热。

    哪怕是江淮征募南下的兵卒,此刻也好不到哪去。

    反倒是那群被俘虏的四万多降卒,此刻依旧干劲满满。

    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南海县四周密林被成片砍伐,由溱水、淯水汇为珠江并冲出来的无数浅滩也被李阳春下令,以木桩为骨,砌石包面而围了起来。

    不仅如此,一车又一车的灌木被运到此处,随后就地焚毁,将这些浅滩的泥土与草木灰不断搅拌起来。

    这样的办法,不仅仅在浅滩上使用,更多的则是在南海县西部和西北方向的各处沼泽淤泥上使用。

    广州的平地并不算少,只是由于人口不足而无法将这些土地利用起来。

    如今近二十万壮丁在此开垦,几乎每天都能开垦出上千亩耕地。

    从战事结束算起,两个月的时间过去,南海县北部的树林就被砍伐到了白云山脚下,西边和西北的沼泽也被汉军利用围堰排水,草木灰覆盖的技术向外推出三里有余。

    整个南海县外适合生活的土地,在过去两个月时间里增加了数倍。

    “都加把力!这城墙日后庇护的可是尔等,若是尔等也泄了力气,届时某等走了,莫要在背后骂某等!!”

    “砰——”

    南海城外,但见原本的城墙已经被拆毁推平,比此前更为宏大的夯土城墙正在拔地而起。

    高骈当初令人修建的高台被李阳春下令保留了下来,并在原本的基础上加高两丈,修筑了一座鼓楼。

    此刻的他便站在这座鼓楼上,俯瞰正干得热火朝天的工地。

    “新的外郭周长二十里,城墙高二丈六尺,起码能容纳四十万百姓在内生活,殿下为何要在此地修建这么大的城池,这岭南道也不过百余万人口罢了,用不着这么大的城池吧?”

    鼓楼台上,李阳春俯瞰整个工地,而他身后则是站着葛从周、张归霸、张归厚等人。

    面对葛从周三人的疑惑,李阳春则是头也不回的解释道:

    “人口始终会增长的,而岭南也不会永远都如此蛮荒。”

    “且不提高骈麾下这四万四千多兵卒即将南迁的那些家眷,单说福建被俘的那两万多降兵及其家眷就不少于十万人了。”

    “这岭南在未来一年时间里,起码要涌入三十万人。”

    “这些百姓进入岭南后,能安置他们的地方不多,适合开垦的地方也不多。”

    “广州、潮州、雷州、贵州(贵港)、邕州(南宁)这些地方都要迁徙不少人口,才能支撑我军讨平那些在山溪间叛乱的洞蛮。”

    “对了。”李阳春说着说着停下,目光看向身后的葛从周:

    “军中岭南籍贯的降兵有多少,牵连多少家眷,都算清楚了吗?”

    “算清楚了!”葛从周不假思索道:“七千六百五十四人,另外牵连四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人。”

    “这些人都要按照殿下敕令吩咐,尽数迁往安南吗?”

    面对葛从周的询问,李阳春不假思索的点了点头:“自然!”

    刘继隆在北上返回洛阳前,除了安排王式、陈靖崇带兵与高骈他们北上外,其次就是安排了李阳春在岭南道大肆军垦土地,并将长江以南的诸多降兵尽数迁徙岭南。

    江南各处的降兵迁徙岭南,岭南籍贯的降兵则是迁徙安南……

    尽管只有四五万人,但这四五万人都是汉人,而四五万汉人涌入安南,能够极大的填补安南这些年因为战事而留下的人口空白。

    大唐虽然在安南拥有十万百姓,但这都是纸面上的百姓数量,且其中有不少都是少民化的汉人。

    尽管由于刘继隆的出现,导致安南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被大礼轻松入寇,但安南的汉人数量也不过三五万罢了。

    如今随着这四五万汉人进入安南,安南的局势也会慢慢变好。

    “早上有快马通禀捷报,曹都督已经率军击退了南蛮,并收复了此前丢失的峰州等处失地。”

    “若非曹都督染病不能追击,说不定能攻入南蛮境内。”

    李阳春皱眉将安南的战事说了出来,尽管信上说曹茂的身体没有大碍,但李阳春很清楚岭南的瘴厉有多么厉害。

    想到此处,他又看向葛从周三人继续说道:“曹都督此次染病,需要北返调理身体,而蔡袭也要随从北上,前往洛阳述职。”

    “安南如今有了空缺,曹都督让某举荐,某举荐了邓俨前往安南担任大都护,准备以葛郎君汝为副都护,汝以为如何?”

    “末将定不辱命!”葛从周不假思索的作揖应下,李阳春满意颔首,随后看向张归霸、张归厚和庞师古几人。

    “刘松下个月会带兵前往岭西,某想让汝兄弟前往,令庞郎与那高钦前往潮州军垦,汝等以为如何?”

    “末将遵令!”听到李阳春这番话,张归霸几人纷纷应下。

    其中庞师古听出了李阳春的意思,那就是让他好好监视高钦。

    刘继隆既然承诺了要给高钦职官,那李阳春自然不可能随便给个职官打发他。

    潮州有不少地方地势平坦,适合军垦,因此以庞师古为主,以高钦为副是最佳的。

    见他们都应下,李阳春指点道:“某会从岭南的降兵中拨万人及其家眷前往岭西,另调两万新卒随从而去。”

    “潮州则是会安置福建那两万多降兵和其家眷,有新卒五千协从。”

    “安南如今有三万余兵马,但等到入冬后会调离两万前去岭西平叛,因此除了那四五万岭南籍贯的降卒及其家眷外,还会调五千兵马协助。”

    “如此算来,安南便有一万五千兵马,火炮会调五十门前往,另外五千多南海水师也会随时驰援岭南。”

    “这些地方都有些蛮荒,但汝等莫要气馁。”

    “殿下承诺过从明岁开始会不断迁徙江南等处百姓前来岭南,而且在此军屯也算正功。”

    “军垦眼下分为岭西、岭东、崖琼、安南四处,崖琼等待入冬后,某会提兵收复。”

    “以殿下敕令,四地情况不同,每年开垦的定额也有高低,只要完成定额,即记功一次。”

    正功即军功,而每年只需要完成军垦的定额就能记一次军功,按照职官考核,记功三次便可拔擢一级。

    这样的待遇可不算低了,足可见刘继隆到底有多么重视岭南的开发。

    “敢问都督,各地军垦定额是多少?”

    葛从周作揖行礼询问,其余人也纷纷注目起来。

    李阳春波澜不惊的与众人解释道:“岭东及岭西两处分得人口最多,每年定额开垦二十万亩,安南与琼州定额五万亩。”

    众人闻言算了算,刘继隆定下的军垦定额,基本是根据人口来定下的。

    迁入二十万军垦人口就定二十万,迁入五万就定五万。

    按照这么说,刘继隆起码要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向岭南迁入五十万人口。

    除了眼下的四十万降卒及其家眷外,刘继隆还得想办法迁徙十万人前来。

    “末将定不辜负都督信任!”

    葛从周等人听到这难度不算很高的定额数量后,纷纷松了口气,朝着李阳春作揖行礼起来。

    李阳春见状只是与他们普及了他从刘继隆那学来的许多岭南知识,众将也学的十分认真。

    在他们的交流下,岭南的前景也似乎变得可观了起来。

    只是在他们交流后不久,邓俨、刘松二人便从远处走了过来。

    见到二人到来,李阳春便与葛从周几人吩咐道:“先下去准备吧。”

    “是!”葛从周几人自然也看到了邓俨他们的到来,也知道几人要谈些不能听的事情,于是作揖后快速离开此处。

    邓俨、刘松与几人擦肩而过时,还下意识朝他们点了点头。

    双方相互点头打过招呼后,便见他们继续朝着李阳春走来。

    “挈彪。”

    二人靠近后,便称呼起了李阳春表字,以示亲近。

    见李阳春颔首,他们才看向了城外那热火朝天的开荒景象,随后皱眉道:

    “殿下对这群人还是太好了,昨日又有一百多人逃跑,都被抓了回来。”

    “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兵,依某所见,高骈等人虽然表面臣服殿下,但只是口服心不服,迟早有一天要生出事端。”

    刘松话音落下,邓俨也皱眉道:“这杨行愍和李播投降较早,且帮助我军牵制了高骈他们,得以担任观察使倒也没什么。”

    “那高骈与某等一直为敌,殿下却依旧保留他的郡王和检校散官,是否有些寒了弟兄们的心?”

    “某等拼死拼活与他们交战,阵殁七千多弟兄,却依旧待他们如此,让阵殁的弟兄如何看待?”

    二人前来表态,不过他们的态度也代表了绝大部分南征将士的态度。

    他们都觉得自家殿下对这些降将有些太过宽容,且照顾太过了。

    面对他们的质疑,李阳春却似乎早有预料,平静反问道:“临州课堂上学的东西,莫不是都忘了?”

    “该拉拢的时候拉拢,该剪除的时候剪除。”

    “如今天下初定,南边很多地方都尚未掌控完全,自然需要先安抚他们。”

    “等南边彻底太平了,到时候尔等再看那群人的结果便知道殿下的心思了。”

    “不过那个时候,恐怕就该改口称呼为陛下了……”

    随着李阳春话音落下,邓俨二人面面相觑,表情复杂。

    二人似乎并不相信李阳春的话,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家殿下无论在什么时候,似乎都是个“好人”。

    见二人不信,李阳春也没有过多解释,或者说担心言多必失。

    他在课堂上与刘继隆相处了五年,事后又下乡从军十三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揣测自家殿下的政令和思维。

    从课堂上和刘继隆所下发的许多政令中,他隐隐能感受到自家殿下的忍让。

    他清楚自家殿下不是个喜欢忍让的人,如果自家殿下真的一直在忍让,那肯定是能够左右汉军前程的事情。

    如今天下太平,只有南方的治理权尚未收回朝廷手中。

    他听闻北边正在调遣官吏南下,等那些官吏南下后,自家殿下恐怕就不会再忍让了……

    “某等皆为同窗,尔等若是信某,接下来就老老实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