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521章 立国大汉

第521章 立国大汉

    第521章 立国大汉 (第2/3页)

一道诸州了。

    想到此处,袁袭觉得自己或许应该提醒提醒杨行愍和李神福他们,避免他们把事情做的太过。

    “崖琼的残蛮,如今围剿的如何了?”

    李阳春的询问将袁袭拉回了现实,他想起了自己为何前来此处,于是连忙禀报道:

    “自都督在崖州、琼州击败土蛮后,残蛮尽皆逃入山林之中,王都尉及张都尉尚在率军围剿,然山高林密,恐怕还需要不少时日。”

    “好在崖琼之地,除山林以外诸州县均已收复,布政司及按察司已经派遣官员前往。”

    李阳春十月率兵收复崖琼诸州,只用不到一个月便平定了几支较大的叛乱,随后便留下两军兵马上万人继续参与围剿,而他则是返回了广州。

    眼下已经是腊月二十日,再过半个月便是新朝立国之日,李阳春自然准备好好表现表现。

    岭南的世家豪强不算多,在他返回广州前,就已经被布政司和按察司缉拿归案,所以他倒也没有掺和其中。

    如今收复崖琼诸州,他也可以向朝廷和陛下奏表一份接近完美的答卷了。

    不过这份答卷除了收复失地外,还需要有屯垦的功绩。

    “各地屯田数量增长如何,明年入秋后能否接纳迁徙进入岭南的百姓?”

    李阳春继续询问袁袭,袁袭则早有准备的回应道:

    “诸处军垦皆善,岭西土蛮剿平亦速,大军已於邕州(南宁)、贵州(贵港)、柳州等处垦屯田三万余亩。”

    “另安南、岭东二处亦垦田二万余亩,并广州所垦,今岁共得军屯田约二十八万亩。”

    “不过朝廷明岁入冬后,应该会将军中多余战兵调回北方,届时军屯速度必然会变慢,都督理应提早谋划。”

    袁袭的这番言论令李阳春不断颔首,他也知道如今岭南开荒如此之快,主要还是占了十几万军队和数万降卒的好处。

    等朝廷把该调回北方的军队调回北方,那留下给他们的战兵也就不多了。

    仅凭高骈留下并被编入屯军的岭南、福建及江西等处七万多兵卒,再加上朝廷规定的四万五千战兵,根本无法达到如今的开荒速度。

    想到此处,李阳春便主动说道:“待明年百姓迁入后,可将徙民之中健壮者选为屯兵,以此保证开垦。”

    “若能如此坚持十年,朝廷所安排迁徙进入岭南的五十万百姓,即可安定。”

    李阳春如今而立之年,敢于用未来十年来布置岭南,至少在袁袭看来是很有担当的。

    换做旁人,恐怕都削尖了脑袋往洛阳走,根本不可能留在岭南这种蛮荒之地。

    在袁袭这般想着的时候,李阳春则是看向他开口道:

    “以汝之才,若是愿意在此蹉跎三载,某可在三载之后将汝举荐布政司,任岭南道中下州刺史。”

    袁袭如今是正六品上的经历司经历,而下州刺史是正四品下的官职。

    李阳春的承诺,代表他将在三年时间里扶持袁袭连跳八级。

    届时他只需要在刺史位置上继续担任三载,哪怕不能调入京中,也能擢升为正四品上的中州刺史。

    他眼下不过三十有三,而朝廷的职官品秩经过调整,如今最高也不过正二品。

    李阳春作为都督使司都督,品秩也虽然是正三品,但他胜在年轻。

    以他的年纪,日后肯定能进入五军都督府,担任任意一军的正二品左、右都督。

    有李阳春的帮持,袁袭肯定能在五十岁前迈入正三品的职官。

    杨行愍如今虽然与李阳春一样是正三品职官,可杨行愍毕竟不是陇右出身,肯定是比不了李阳春的。

    所以面对李阳春的承诺,袁袭没有半点犹豫便下定了决心。

    “都督既然说要以十年来治岭南太平,某虽不才,却也愿意随都督治理岭南十年。”

    他主动将李阳春口中的三年提高到十年,因为他清楚自己在军中能得到更大的拔擢。

    只要能拔擢成为正四品的都督佥事或从三品的都督同知,届时再转去六部当差,肯定比去布政司熬资历要便宜的多。

    面对袁袭的自告奋勇,李阳春满意颔首道:“如今我岭南都督使司主要便是围剿土蛮,军垦荒地。”

    “汝先去邓佥事处帮他处理军垦屯田事物,待到熟练后再调入其中当差也不迟。”

    “是!”袁袭不假思索应下,继而见李阳春没有别的吩咐,这才缓缓退出了衙门。

    在他走后,李阳春则是以袁袭带来的消息写了份关于岭南都督使司的奏表,令快马将奏表送往洛阳。

    算算时间,奏表送抵洛阳时,陛下也差不多刚刚忙完立国的事情,想来会十分重视此事。

    这般想着,李阳春揉了揉眉头,随后便全身心放到了军政要事之上。

    相比较他,远在西域的张淮深则更为安稳,不仅不受中原动荡的影响,甚至恨不得中原动荡的越大越好。

    “前番方才说安西与北庭百姓不足,不足以修建城池往黄草泊而去。”

    “如今看来,这中原动荡后,怕是要有不少人被发配到安西和北庭,届时便可往黄草泊修建城池而去了。”

    腊月二十四日的西州高昌城内,坐在衙门内,享受着火墙带来温暖的张淮深正在没心没肺的笑着。

    张淮溶、李明振、曹议金等人坐在堂内左右椅子上默不作声。

    刘继隆此前迁入西域的数万囚犯和降卒,眼下已经被安置到了疏勒。

    不仅如此,张淮深还将赤河(塔里木河)两岸的那些城池废墟纷纷修葺,勾连起了龟兹和疏勒的联系。

    如今的龟兹、疏勒、焉耆等三镇十余城拥有二十余万口百姓,其中汉口九万多,胡口十余万。

    南边的于阗、仲云都十分守规矩,所以天山以南的局势已经稳定了下来。

    正因如此,张淮深才会从龟兹回到高昌,并且开始谋划向黄草泊前进。

    不过想要达成这一愿景,需要的人口并不少。

    刘继隆虽然先后往西域迁徙进入二十余万百姓,可最后留在西域的只有不到二十万百姓,其余不是死于疾病就是逃亡他处。

    这不到二十万汉家百姓,只有三万在天山以北的庭州定居,其余十七万都在天山以南的二州三镇。

    三万庭州百姓,根本支撑不起上万兵马去攻打八百余里外的黄草泊,所以摆在张淮深面前的问题就是人口。

    他需要十几万人口,才能从北庭不断修建城池向西,最少耗费五六年时间,才能支撑起上万人的军队西征拿下黄草泊。

    原本他还不知道怎么和刘继隆开这个口,现在中原如此动荡,他想要开口就简单多了。

    “若是朝廷愿意迁徙逆民前来,以我安西、北庭之情况,能收容多少百姓?”

    张淮深不顾三人沉默,兴高采烈的询问三人,三人中的李明振闻言作揖道:

    “眼下我军在安西、北庭之下有胡、汉四十三万口百姓,有耕地一百五十余万亩。”

    “衙门每年能征得十二万石,钱帛四十余万贯匹,七千余头牛,三万只羊。”

    “若是在于阗、河西买粮,则是可以勉强积存三十万石粮食。”

    “不过我军将士所用粮食便不少于二十万,能留下来的只有十万石。”

    “若无朝廷调拨粮草支持,恐怕每三年也就能迁入两万口百姓。”

    西域情况与中原不一样,但即便如此,每年依旧能通过丝绸之路收获不少赋税。

    只是虽然有钱,可粮食却严重不足,属于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曹议金见李明振说完,他也顺势不从道:

    “想要迁入人口,必须从陇右买来粮食才行,可从陇右产粮要地的陇西到庭州,这路程足足有三千里之遥。”

    “以民夫的脚力和挽马的食量,往返六千里得走五个月,民夫得吃四石粮食,马得吃四石豆料,二百束草才行。”

    “草束可以让驿站准备好,但粮食和豆料不管是我们准备还是朝廷准备,这都要消耗。”

    “不如让朝廷一开始准备好,从陇西出发后,沿途民夫和马吃了多少,再让各州县补全。”

    “不过即便如此,十石起运也难运抵一石。”

    曹议金这番话倒是没有问题,毕竟他们从河西运粮的沿途损耗都在五六成,更别说距离更远的陇右了。

    哪怕使用朝廷的转般法,也无非能稍稍降低些许损耗,可运抵的粮食还是不多。

    面对动辄几十万石起运却运抵不了几万石的结果,哪怕刘继隆支持他们,恐怕朝廷也多为反对意见。

    张淮深也想到了这点,故此不免有些沉默,而李明振则是提议道:

    “若是每年迁入一万百姓,十五年后兴许能修建城池抵达黄草泊。”

    十五年,听到这个数字,已经四十三岁的张淮深就不免有些踌躇。

    十五年后他已经五十八岁,那时的他是否还能挽起强弓都成问题,即便收复黄草泊,恐怕也无望收回碎叶城了。

    想到此处,他便不免有些烦躁,倒是张淮溶建议道:

    “倒是可以请朝廷将逆民迁往瓜沙甘肃四州,这些地方能开垦的土地还有很多,四州衙门每年光赋税就能收到三十余万石粮食,还能靠近凉州采买足够多的粮食。”

    “莫说数万,便是十数万都不难安置。”

    “只需等待三五年,十数万百姓便能自给自足,往后便能反哺衙门,为衙门增加十余万石的粮食。”

    “从四州运粮往庭州,损耗虽然也在五到七成,可运抵的粮食足够养活数千百姓。”

    “日后只需要朝廷每年发配数千人去庭州,一路向西筑城屯垦便可。”

    张淮溶的建议,确实要比将人口直接发配西域划算,但这件事并非他们说的算,还得询问朝廷的意见才行。

    想到此处,他们纷纷看向了张淮深,张淮深见状也深吸了口气:“某现在就去写奏表。”

    当着众人的面,他很快便写好了奏表,并派快马发往了洛阳。

    在快马东去的翌日,洛阳雒水之畔则聚集了数万百姓。

    他们所围观的对象,即雒水河堤背后等待处斩的数千死囚。

    “国贼!刘继隆,汝此国贼,当受天诛!”

    “篡逆奸佞,尔敢入太庙,面太宗于地下乎!”

    “速加刃于颈,一死而已!”

    “刘牧之,背恩负义之贼,何面目立于天地间!”

    雒水河堤背后,数千人不是在哭泣就是在谩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