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洪武元年 (第2/3页)
察,乘农隙相度其宜。”
“凡陂塘湖堰可储蓄以备干旱宣泄、以防霖潦的,皆宜因其地势修治。”
“此事虽以民受惠为主,然有司不可刻薄,募工月给米五斗或钱三百。”
“此外黄河、运河河道尽皆淤堵,现在正是应该清理的时候。”
“今以右都御史韩正可、侍郎张淮澄督工部征天下水工,自河北、河南、东畿、淮南各都督使司挑选军士,征募民夫,人月给米五斗或钱三百,分番赴工清淤,加筑河堤。”
“凡应募军民匠作,皆发夏衣冬袄、鞋两双,另发百钱赴工,作道里费(路费)。”
随着国库充盈,刘继隆最先做的便是要将天下荒废的水利给修葺恢复,同时将上百年没有大举清淤和加筑河堤的黄河治理完善。
这些虽然都是大工程,但却都是臣民喜闻乐见的大工程。
只要刘继隆不像杨广,将十几年的工期压缩到一年,而是像忽必烈和朱棣那样的慢慢干,百姓就不会有怨言。
更何况杨广让人干活属于自带干粮,而刘继隆不仅发工钱,还发路费和衣服。
他的这番做法,主要是效仿的朱棣。
朱棣时期营造北京,下西洋,疏通京杭运河,治理黄河、长江和吴淞江等江河,还同时北征蒙古和安南,甚至令人从松潘修驿站和驿道前往西藏南部的山南。
这些各种各样的大工程,放在其他皇帝手上,不说天下皆反,但肯定能激起较大的民变。
结果永乐年间北方最大的民变就是白莲教的唐赛儿起义,数量万余人,波及不到一个府。
这种规模的民变,放在封建时代下确实不值一提,哪怕是贞观年间也有青州起义这种民变。
只是由于记载内容不多,常被人所忽略。
朱棣能将北方民怨控制好的原因,除了夏原吉、郁新等人理政得力外,主要便是朱棣确实舍得给民夫发衣鞋粮食,服役超时还会额外发粮食和宝钞。
尽管永乐年间的宝钞贬值很快,但还不至于用来当擦屁股纸,起码还是能换点东西的。
一手大棒一手萝卜的手段,倒是被朱棣玩得十分熟练。
刘继隆不至于像朱棣那样压榨民力,但他萝卜大棒的手段还是可以参考的。
发些衣服棉鞋用不了太多钱粮,却能极大的安抚百姓。
在他思绪间,韩正可与张淮澄已经得令坐下,而刘继隆见他们坐下,当即也深吸口气拿起了一本文册。
“自古而今,开国将士多得爵位,本朝自是不差。”
“此为朕深思熟虑过后而定下的封赏,散朝后由南衙起草圣旨,发往各功臣府邸,不可懈怠。”
他将文册递出,杨公庆见状接过文册,随后侯在一旁。
待刘继隆起身,鸿胪寺卿见状深吸口气:“可班!”
符宝郎捧玉玺跟随刘继隆先行离去,殿外班值的羽林军则举鞭,鸣静鞭三响。
“万岁!万岁!万岁!”
群臣再拜,随后按照品秩大小自侧门先后走出乾元殿。
李商隐刚刚走出来,无数目光纷纷炙热的看向他,令他头皮发麻,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嘿嘿……义山先生也有如此狼狈的时候啊?”
“还不如尔等近来催促太紧,若非如此,陛下怎会在常朝之上将此烫手山芋交给义山先生?”
“哈哈哈哈……”
瞧着李商隐匆匆离去的背影,许多老臣纷纷投去热切的目光,紧接着急不可耐的返回了各当差衙门,同时派人去政事堂打听封爵之事。
匆匆赶回政事堂的李商隐,只能硬着头皮将这些人拦在政事堂外,同时召集官吏,加急处置起了这些文册上的册封事宜。
光从文册厚度来看,便知道被刘继隆册封的臣子不少。
只是真的干起来后,李商隐他们才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
在他们的加班加点下,一份份圣旨开始经过起草、审议后发往各府。
一时间,整个洛阳城无比热闹,坐在家中享受天年的张议潮,无疑是第一批受封之人。
张议潮本就在刘继隆授意下获封了敦煌郡王,已然是勋爵顶点,故此他根本没想到自己还能受封。
“门下:敦煌郡王、检校兵部尚书张议潮,夙彰忠勇,克复河西;今加授世袭降等,仍检校太师;主者施行。”
“臣张议潮,谢陛下隆恩……”
敦煌郡王府内,张议潮恭恭敬敬的对前来宣旨的天使行礼,天使则微微侧开身子,避过了这一礼,随后笑着将旨意双手呈给张议潮。
“敦煌王,陛下所定世袭降等,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的。”
“凭此旨意,可保张氏八世富贵……”
天使羡慕的说着,张议潮听后拱手行礼:“事后老夫必定会入宫谢恩,劳驾天使走一趟了。”
“敦煌王既然收到旨意,某便也不停留了。”
眼看张议潮似乎在示意仆人拿礼物,天使眼皮跳了跳,连忙躬身离开了敦煌郡王府。
豆卢瑑案刚刚结束不久,朝中近两成官员和一成吏员被牵扯裁汰。
这种时候,可没有人敢于直接收取贿赂,更别提收到张议潮头上了。
但凡在朝官吏,谁不知道如今陛下都对这位敦煌郡王执弟子礼?
今日拿了敦煌郡王府的礼钱,明日恐怕就被夺职裁汰了。
“世袭降替,哈哈哈哈……”
“阿耶,这旨意可得好好收起来,某等就靠他了!”
天使刚走不久,张议潮耳边就响起了两道令他烦躁的声音。
待他回头,身后果然站着张淮铨与张淮鼎二人,其中张淮鼎宛若喜若癫狂,看的张议潮直皱眉头。
刘继隆入洛后,二人就被刘继隆打发去了御史台,成了两名毫无实权的谏议大夫。
后来御史台并入都察院,二人只能做些管理文档的差事,虽说依旧是正五品上的官员,且还有正四品上县伯的爵位,但始终不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并且没有实权。
如今张议潮得到了世袭降等的郡王爵,传到张淮铨或张淮鼎头上就是国公,再往后便是郡公、还有县公、县侯、县伯和县子、县男等爵位等着他们的后代。
哪怕是最低的县男,也能拿到年俸二百贯的俸禄,足够维持府中开销了。
毕竟当今雇佣个家仆,每年也不过六七贯,只要不去追求新罗婢、菩萨蛮和波斯胡女,这俸禄都足够养十几个家仆了。
“唉……”
看着张淮鼎二人,张议潮只觉得自己在为人父方面做得很失败。
以张淮铨、张淮鼎的性子,身居高位肯定会让张氏倾覆。
看来过几日他不得不入宫,厚着脸皮去求刘继隆一个承诺了。
张议潮只觉得十分疲惫,佝偻着身影在家仆的搀扶下返回了内院,只留下了高兴的张氏诸子。
与此同时,随着南衙旨意不断发出,此次封爵的局面也渐渐明朗了起来。
如张议潮、张淮深、高进达、李商隐、崔恕、陈靖崇、斛斯光、尚铎罗、马成、张昶、郑处、安破胡、张武、曹茂、王式等十五人获封了世袭降等的郡王。
李阳春、窦敬崇、刘英谚、韩正可、杨信、陈瑛、王思奉、张淮澄等二十四人都获封世袭降等的国公。
郑畋、王建、王重荣、邓俨、刘松、谭凯等三十六人获封世袭降等的郡公。
获爵并得到世袭降等资格之人,合计便是这七十五人,其中还有二十七人属于追封,其子嗣降等袭爵。
除去他们外,刘继隆还封了七十名县公,一百多名县侯和三百多名县伯,以及五百多名县子和一千二百余名县男。
这些获封爵位之人,所获的并非世袭降等的爵位,其中大部分都是追封,其子直接袭爵。
但等袭爵之人离世,爵位便废除了。
这群人基本都是与刘继隆从河西走出前往陇西并建立基业,继而战死的将士。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人早已阵殁并没有子嗣留下,所以只是追封。
饶是如此,实封的官员也在一千四百余名官员左右,使得户部对于百官俸禄度支增加了六十多万贯。
好在这其中绝大部分都不是世袭降等的官员,只要熬个二三十年,这些拥爵之人便会先后离世,为朝廷甩掉这个大包袱。
只是经过这次封爵后,洛阳城内拥有爵位者,不说随处可见,但每个衙门总是能有几个用爵之人。
哪怕只是最低等的县男,品秩也是从五品上,朝野九成以上官员都需要向他作揖。
昔年刘继隆所承诺的富贵,眼下已经实现,而封爵过后,刘继隆还令人专门往这群封爵的官员府上告诫他们,提醒他们不要为非作歹,倚仗权势欺负百姓。
只是这番话,又有几个人能听进去,刘继隆便不太清楚了。
他承诺的他已经做到,若是有人结党营私,触犯律法,他也不会手下留情。
想到此处,刘继隆缓缓睁开了眼睛,而此刻已经是封爵后的第三日。
坐在他面前的,赫然便是等群臣拜礼过后才前来拜见他的张议潮。
“陛下果然没有虚言,如今的天下相比较旧朝,确实可称太平。”
“只是如今北有胡虏,南有群蛮,而中原大旱洪涝不断,倒是需要陛下勤勉理政,才能将天下安定。”
张议潮看着眼前的刘继隆,眼底满意之色难以隐藏,同时也对他要面对如此复杂局面而充满了担忧。
若是他能年轻二十岁,兴许他能帮助这位陛下,将这些繁杂的事情梳理清楚。
可是他已经七十有五了,便是走路都需要扶着人,更何况理政呢?
若非刘继隆恩典他可以随时乘小舆出入宫中外廷,他恐怕连走到此处都费劲。
想到这里,张议潮眼底从满意与担忧,渐渐转变为惋惜。
他的变化,刘继隆看在眼底,而他则是伸出手主动为张议潮倒茶,同时笑着说道:
“朝政确实艰难,但只要耗费心力,始终能将朝政抽丝剥茧的理清。”
“郡王要好好照顾身体,起码要看到天下彻底安定,某汉人重振武功才行。”
面对他的这番话,张议潮摇了摇头:“臣老了、恐怕是看不到了……”
他这番话不是搪塞刘继隆,而是他确实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