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文豪1983 > 第46章 1986

第46章 1986

    第46章 1986 (第2/3页)

    一时间,东南亚、宝岛都有游客来启德机场参观,当飞机擦过九龙城寨时,机上靠窗的乘客就特地掏出相机,还有一本《出路》,留念这一刻。

    九龙城寨刺破天空的水泥墙,和西方工业文明的民航飞机缠绕在一起……它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一部分。

    所以这儿有宝岛来的游客很正常。

    12月初,港地的海关发现两个神色可疑的中年人,他们在港地只呆了不到一天,只去了书店。过海关的时候,从机器里面扫出来,只有几沓厚厚的丛书,安检员出于习惯,询问箱子里面装的什么,是否有不好的宣传……结果,这两个中年人竟然顿时脸色煞白,冒出冷汗。

    这一下惊动了海关官员,要求把箱子打开来彻查。彼时的港地和全世界大多数地区没有引渡条约,是一个犯罪天堂;又因为复杂的历史过往,不仅是个贸易之都,也是个间谍之都。高峰时期,这里聚集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间谍。

    这两个中年人脸色十分难看,不希望被打开箱子,希望和安检方面直接进行对话……这当然不可能了,他们的箱子被当众打开,人们才发现,竟然是几套沪市文艺的《潜伏》。

    这有啥大不了的呢?

    港府反对民众观看此类,但是这一套书在港地已经流传得太多,查都查不过来。海关方面反而松了一口气,让这两个中年人不得再犯,礼送出境。

    不料,在场有港地《明报》的记者,他敏锐的觉得,这几个人来港地买书恐怕有什么内幕,拍下了一张照片。又贿赂了海关的英籍官员,拿到了这两位中年人的护照信息……一个惊天真相出来了,这两个人竟然和那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明面上的身份是某地产公司的商务经理,背地里是洪门分社的主要人物,而实际上却是某些人的白手套。

    也就是说,不是这两个人想要看,是其他的人想要看。

    众所周知,《潜伏》是一本谍战,怎么会被拿去那里呢?难道……

    当日,《明报》便请示总编,是不是要发出这个大新闻。总编潘越生觉得事情重大,又去浅水湾找到《明报》创始人查良庸。

    查良庸前不久刚给聂伟平写了信:“聂老师,你靠一把扇子,一把桥牌,群挑日本超一流高手,将他们打得回国,实在是一人独守华山击败全武林一样的壮举……恳请你收我为弟子,我在里面把你写成大高手!”

    还没等到聂伟平的回信呢,却看到了这个。

    又是余切!余切写的红色谍战!

    查良庸虽然搞政治不行,却懂一些政治。他凭借华人世界武侠宗师的身份,在两岸三地都是座上宾。他当即喃喃道:“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我知道了……”

    《潜伏》这套书,查良庸也看过。余切,查良庸也对话过。没有想到,他竟然用这种方式离奇的打破障碍。

    真像是温瑞安说的那样了:“戚少商一人一剑一马,于万军从中逃离追捕——你以为他是丧家之犬,不,那些人才是丧家之犬!”

    略作思考后,查良庸道:“发吧,有什么事情让我来出面。”

    《明报》当即拟了个《余则成已登机》的标题!文章一发出,立刻引起了其他报刊的转载。《星岛日报》上面,把这个事情形容为《特工窃书案》,认为是一次文化冲破藩篱的典型案例;《新晚报》则派出了记者到宝岛探访,发现《潜伏》这本书的连载版早已经到处都是,只是没有单行册。

    他们猜测两位特工正是为了单行册才来的港地,因为单行册有另一部分结局……连载版里面,余则成离开大陆之后,下一页就是几十年后的归来,而传言在单行册里面,多写了一些余则成在港地的经历。

    特地到咱这儿来买单行册,不就是为了知道结局嘛。

    随着时间推移,事情越来越接近真相。

    一些在各地都有线人的港媒表示,根据线人传来的消息,前两个月,《潜伏》连载版问世时,当地忽然不允许提到任何有关于余切的,尽管民间已经流传的到处都是,但单位人员却决不许公开阅读,一旦查获,轻则批评,重则以撤职处理;两个月后,又忽然极力推荐看《潜伏》,使得该在短时间内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