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他会杀了我们的 (第3/3页)
也许还有一句话没说——这和胡适之当年有什么区别?
你把名气刷得饱饱的,然而,代价是什么?
其他人怎么办?
1938年,胡适之作为外交人员出访美国,要尽可能的争取美国的援助,彼时他已经知道黄泛区的决堤惨案,但他在最初劳累了几个月后(到纽约六个月,只看一回戏,看一回电影,连老朋友过纽约,都顾不上照应),很快变得懈怠起来。
到41年,胡适之卸任,“他竟领得二十七个荣誉博士学位,如此炫目灿烂,盛誉空前”,“如旋风般地往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名校演讲、受学位”……
而最终的成果寥寥,事实上,他几乎没有做出过太像样的成绩,绝大部分援助都发生在40年之后,很难说和胡适之的演讲有什么直接关系。
反而是后来接任的人,直接走国会的上层路线,以赤裸裸的利益引诱,深谙弱国外交之道,竟然收获颇丰。
胡适之卸任后,认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委屈,“自己已经尽心尽力,无愧于心。”
这一说辞令很多人都恶心坏了。
可见,文人不一定误国,但有的文人确实在历史的关键时候,起到了反作用,而且还不自知。
——
爱荷华大学一处教学楼,聂华令和顾华等人就在这里。
他们感到很焦虑,没有预料到余切会掀起这么大的风浪,最没有预料到的是,连宝岛那边也被恶心到了。这一事情已经完全变成人心向背,他们被打成了民族的罪人。
早知道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要来这儿呢?
我来这干什么来了!
顾华茫然了。
妈的,我的甜甜圈呢?
爱荷华大学位于美国的农业大州爱荷华州,这里是全美第一生猪生产地,猪的数量是人类的七倍,拥有广阔的玉米田和小麦田。
顾华随手翻开一张报纸,上面就是一条生猪崽贩卖的广告,他虽然不懂英文,却看得懂图片,心里道:“我一时间写是不容易了,但总不至于饿死。”
“这里到处都是猪,到处都是粮食,吃不完!美国人过得真好!”
又翻开一张报纸,这张他看得懂了,因为是《唐人街日报》。这是一份专门给美国的华人阅读的小报纸。
余切、余光钟、钱忠书……顾华的手指在这上面挪动,心里感到十分悲哀:他们都要成为民族英雄了,我却成了个丑角。
他情绪恍惚之下,冷不丁看到图片里的一个人,给他吓了一跳,说:“这个人是谁?”
聂华令撇了一眼,道:“林清轩。”
聂华令的心情也不好。
“我以为这个林清轩是个大帅哥,没想到竟然长得像鲁智深。”
说实话,顾华被林清轩丑得害怕了。
林清轩在宝岛已经成名,因为他的文风清新,又不带有什么政治观点,偏向于两岸交流,于是他的在大陆也有所流传。
以为是个谦谦如玉的君子,没想到看起来像个屠夫……这让顾华的心脏砰砰直跳,一个人竟然能和外表差别那么大!他感到人人都要害他。
一个人有多么反差?
顾华忍不住联想起合影中帅得超凡脱俗的某人——余某人——此人像个大学教授,似乎也确实快毕业做大学教授了,然而,他却带着一把枪晃荡,有粗壮的胳膊,随手可扭断活人的脖子。
聂华令自顾自的说:“我们不能这么被动下去,得发一些东西出来,至少辩解一番。”
顾华并没有说话。
聂华令忍不住道:“你在看什么?看余切?”
“嗯……”
聂华令看了一眼合影,叹道:“余切确实是长得像大文豪,像下棋喝茶要洗手要沐浴的那种人,我本来也是想邀请他的,没想到闹成这样……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我们不能一直挨打才是。”
“你说余切像君子?”顾华忽然道。
聂华令有点不耐烦:“难道不像?”
忽然,又有一条消息传来,原来两岸作家准备了几个话题来辩论,请来了电视台来录制节目。他们还要写文章,要昭告天下,为新时代的华人文学寻找出路……记者们纷纷被吸引来,无数媒体现场观战。
明明是寻找出路,顾华却感到自己没了出路。
顾华被极度的恐慌压制住了,他胃部不适,猛烈地想要干呕。此时,聂华令再一次的问:“难道不像吗?”
“不像,一点不像!”顾华说,刚说完这话,他忍不住颤抖起来。“他会杀了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