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我就是写出《2666》的作家 (第3/3页)
他们去旅游,无论什么花销都照单全付,并谨慎的处理作家之间的关系。
卡门签约的作者回忆说:“他把我的一切都安排的妥当,当我的洗衣机坏了,我不会找修理行,而是打电话到巴尔塞尔斯经纪行。”
略萨则在西班牙《国家报》上说:“她照料我们,她溺爱我们,她和我们吵架,她揪我们耳朵。”
余切虽然不是拉美来的,但他确实也面临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所面临的文化歧视。他们是应当一起团结的。
随后,略萨和马尔克斯分别表达了对这一作品的喜爱。
马尔克斯说:“这是天才般的作品,而作家则具备先知一样的天赋,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具备深入的思考,他一定比二十岁三十岁的我更厉害!”
略萨则意味深长的说:“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一个陌生的面孔出来,在全场人的目光中,余切就像是钢铁侠那样言简意赅:“我就是《2666》的作者。”
这事情太过于惊愕,以至于记者立刻挖掘出许多轶事。
比如马尔克斯如何和余切进行通信,比如余切手里那把哥伦比亚之枪,比如他们至今仍然在追查的1928年联合果品大屠杀。
这个事情现在仍然没有证据——如果真的像故事里写的那样,尸体都扔进海里面,这怎么可能找得到证据?
然而,联合果品公司自己都不再强调自己清白无辜。他们在洪都拉斯制造屠杀,他们在哥伦比亚制造屠杀,他们血债累累,根本不差这一桩丑闻。
就算是认了又如何?
马尔克斯旧调重弹:“我终其一生都会追查真相,从我出生那一年开始,我就把这一件事情,当做我终生活着的目的。”
此时,马尔克斯又化作了“阿尔卡蒂奥”上校,他始终在向每一个人证明,“马孔多小镇”是真实的。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推销余切的,或是他为真相难以找到而沮丧,马尔克斯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
“也许一切的真相就在上。”
在这里,大部分人都理解为,波哥大的餐馆屠杀真相在《2666》上,他们并不知道时间将赋予其新的含义。
随后,有记者认出来余切是那个谈到“核子文学”的东亚作家。他立刻被追问了很多有关于核废土,核末日文学,赛博朋克等等元素的东西。
余切谈论起这些时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他仿佛是个普林斯顿毕业的物理学博士,兼修文学,然后是个会在自家后院建造地下防空洞的疯子。
食物配给,水泥墙对核辐射的削弱,制作简易防辐射面具,寻找干净的饮用水源……余切跟真的打过核战的老兵一样,化身为核时代生存专家。
一个来自《世界日报》的记者崇拜道:“老实说,美国也存在这些概念,但都不如你说的具体和庞大,你恐怕已经思考了很多年,余先生怎么想出来的?”
“这个设定,如此宏大又真实,仿佛真实发生过一样。”记者非常激动,他的话让其他人也忍不住点头。
余切认出来,这个记者就是之前参加过两岸作家访谈的记者,那个当场改姓“华”的混血儿。
这有何难?
要写出这种,首先得解释你为啥会有这种灵感。
余切讲了一个故事:“六十年代,全世界各地都笼罩在核战的阴云当中,美国将核弹运往德国的边境,英国试图研发下一代核潜艇,用于发射最新的潜射导弹,美国更不用说,在内华达州的沙漠,有无数固定发射基地井,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疯狂修建当中,为了防止苏联轰炸机的突进,在加拿大构建了庞大的雷达网……这当然是一件疯狂的事情,但只有有数的国家才会做出这种预防。”
所有人静静听着,这种气氛很奇怪,一方面他们感到惶恐,一方面有种诡异的骄傲和自豪感——因为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魄力参与到这种事情上来。
“此时,在你们不知道的地方,有很多人迁移到了我家附近,有多少人呢?我也不知道,大概有数百万人?这是我在国外报纸看到的数据。”
“我们把这称之为三线建设,我知道,你们自然不会了解,但这是我那个小地方——一条江的门户县城,所经历过的少数轰轰烈烈的大事。很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这成为我最开始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