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文豪1983 > 第123章 他们为何而来

第123章 他们为何而来

    第123章 他们为何而来 (第2/3页)

到后不以为意:“正因为我运动过度了,才显得憔悴了。以后,还要多打桥牌多睡觉才是。”

    余切在底下轻轻笑道:“我在武康路听过类似的话。他还说,要吃肥肉,要喝点酒。”

    “我李哥(巴老)?”马识途也乐了,“我和他一直有书信交流,也见过面。没想到他这一套养生哲学,竟然还和你说过!”

    “上一次和他通信,他说他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了。他在法国访问时,看到宾馆楼外的街,想到了他在蓉城双眼井长大的那条小街。这样的感情,我是能感觉到的。”

    说起来,巴老这几年一直有回川省探亲的想法。然而他比台上的胡后宣还要大得多,身体又是那个样子。近年来,他已长期卧床,出行都需轮椅辅助。

    他却越来越想回乡,身边人都拦着他,怕他回去遭遇不测。上一次巴老回蓉城,已经是1960年,距今二十多年。

    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因此频繁向周围人透露回乡的想法。

    可是大家都不敢。

    余切的印象里,这一年巴老是回了蓉城的,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蓉城。迎接他的有“蜀中五老”的另外四老(包括马识途),五个老家伙重游故地,各自都知道怕是最后一面,相互赠送墨宝和书信,是蜀地文学圈的一件盛事。

    也是蜀地文学大佬的绝唱了,之后再也凑不齐这么豪华的阵容。

    可惜的是,这五个人只是互相递交书信,并没有产出什么流传到后世的文学大作,否则这件迭加诸多buff的事情,应当是载入文学史的。

    余切试探着提议道:“马老,你可以邀请他来蓉城访友。巴老现在应该被劝住了,可是只要你们都来邀请他,他家里的人说不定就从了。”

    马识途眼睛一亮,当即道:“你说的要得!我应该写信来请他,他再不来,怕是要化成灰才能回老家看看了。”

    ——

    下午,参会成员又共同观看电视剧《甲骨魂》。

    这是豫省制片厂拍的主旋律剧。

    以清末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字为主线,辅之以国内外疑古派的猜忌嘲弄、外国传教士的疯狂倒卖、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等脉络,表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这部电视剧还未上映,央台预计在七月份才上映,也就是说在《红楼梦》之后。

    放映电视的是一个小黑屋,挤进来了几十个同志,因为人数太多,从招待所借来了一些不占地方的小型板凳。参会者大多是教授和学者型官员,有的白发苍苍,却挤在不到四十公分的木质小凳上。

    胡后宣有个学生叫秋希贵,此人是燕大中文系的教授,今年已五十多岁,和余切一起坐长条板凳。

    他是主动来找余切的。

    因为燕大有个传闻,余切毕业后未必要做经济学的老师,有可能加入文学院或是兼任。

    余切帮胡岱光代课这个事情,点醒了燕大的教学圈。距离余切任教的时间,已经不长了。

    余切本科读得短,硕士读得短,博士两三年毕业也是可能的。因财政恶化,丁校长在燕大搞“末位淘汰制”刺激到了各学院,季线林都能被勒令退休。

    他们发觉,世上没有什么是稳定的,只有像余切这样,能稳定拉来国内外资源的能人,才是背后的财神爷。

    秋希贵对余切很客气。他道:“余老师,我听人说,你将来未必做经济学学者,我们文学院是很期待你来的。”

    “我给你透个底,只要你来,你就能做教授。实在是没有名额了,我个人退位让贤也是可以的。”

    燕大当时的政策是,博士毕业后要做博士后几年,产出关键成果后,经过评议会审定才做教授。

    个别成果极为重大的,可以立刻破格提拔为教授。

    因此秋希贵敢讲这句话,他相信经济学院不可能有这种魄力。

    在大学,教授和讲师之间简直是天壤之别。诗人查海生事业发展不利,被高干子弟的女朋友甩了,致使他抑郁发作。他是普通讲师,如果他是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那便是人中龙凤,不可能被嫌弃事业。

    余切自然没有跳槽的想法。

    但他很好奇:“秋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将来要留校?谁告诉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