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949章 风骨

第949章 风骨

    第949章 风骨 (第2/3页)

路,一条能改变这个乱世的路。

    乾符二年,王仙芝在濮州起义,率领流民攻占了曹州、濮州等地,声势浩大。

    黄巢听到消息后,立刻召集了家乡的数千流民,响应王仙芝。

    他虽出身书生,却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作战勇猛,又懂得安抚百姓,很快就成为了起义军中的重要将领。

    他率领士兵转战河南、山东等地,每攻占一座城池,便打开粮仓,救济流民,百姓们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到数万人。

    然而,起义军内部却并非铁板一块。

    王仙芝在朝廷的招安诱惑下,一度动摇,想要接受“左神策军押牙”的官职,放弃起义。

    黄巢得知后,怒不可遏,找到王仙芝当面质问:“我们起兵反唐,是为了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如今你却要接受招安,难道忘了那些跟着我们出生入死的兄弟,忘了那些被官府压迫致死的百姓吗?”

    王仙芝被问得哑口无言,虽最终拒绝了招安,却与黄巢之间产生了裂痕。

    不久后,两人分兵作战,黄巢率领一部转战南方,王仙芝则继续在中原作战。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与唐军决战,不幸战死,起义军群龙无首,陷入混乱。

    此时,黄巢正在攻打虔州,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军北上,收拢了王仙芝的残部。

    在众人的推举下,黄巢成为了起义军的新首领,号称“冲天大将军”。

    他重新整顿军队,制定了“避实击虚”的战略,避开唐军主力,率领大军南下,渡过长江,攻占了虔州、吉州、饶州等地,随后又转战浙西、福建,甚至攻占了广州。

    在广州,黄巢发布檄文,痛斥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腐败的罪行,提出“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的主张,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广明元年,黄巢认为时机成熟,率领大军北伐,从桂林出发,沿湘江北上,攻克潭州,随后又突破唐军的长江防线,攻占鄂州、饶州、信州等地。

    唐军节节败退,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长安。

    同年十二月,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占潼关,守关的唐军望风而逃。

    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吓得魂飞魄散,在宦官田令孜的护送下,带着少数嫔妃和大臣,偷偷逃出长安,逃往成都。

    黄巢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入长安,百姓们夹道欢迎。

    他骑着高头大马,身着金色铠甲,身后跟着数十万起义军,正如他当年在长安墙上所写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进入长安后,黄巢在含元殿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他下令处死了所有三品以上官员。

    天街踏尽公卿骨。

    然而,起义军在长安站稳脚跟后,却逐渐迷失了方向。

    将领们开始贪图享乐,士兵们也军纪涣散,甚至出现了劫掠百姓的情况。黄巢对此虽有察觉,却无力制止,起义军的战斗力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逃到成都的唐僖宗调集各地藩镇的军队,围剿起义军。

    朱温原本是黄巢手下的将领,却在关键时刻投降了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

    朱温率领唐军与黄巢展开激战,起义军屡战屡败,逐渐陷入绝境。

    中和三年,黄巢被迫率领起义军退出长安,转战河南、山东等地。

    中和四年,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被唐军包围,走投无路之下,拔剑自刎。

    至此,历时十年的黄巢起义虽然失败,却给了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最沉重的一击——起义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攻占了长安,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根基,让原本就分裂的藩镇更加肆无忌惮,为唐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黄巢起义后,大唐的统治已名存实亡。

    藩镇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地盘,长安多次被攻占,皇帝也被迫一次次逃离都城,史称“国都六破,天子九逃”。

    光启元年,宦官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利,王重荣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率军进攻长安,唐僖宗再次出逃,长安被乱兵劫掠一空,宫室焚毁殆尽。

    文德元年,唐僖宗病逝,唐昭宗即位,试图重振朝纲,却被藩镇架空,先后被朱温、李茂贞等节度使控制,如同傀儡。

    天复元年,李茂贞率军攻占长安,唐昭宗被劫持到凤翔。

    天复三年,朱温击败李茂贞,将唐昭宗带回长安,随后又将其迁往洛阳,并派人将其杀害,立唐哀宗为傀儡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