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10章:新燕国

第510章:新燕国

    第510章:新燕国 (第1/3页)

    建武十年,

    定都于洛阳的全新汉室仍旧在推行着自己的改革。

    比起新朝的王莽,

    复兴汉室的刘秀,显然更有能力,对于人心的把握,也更加得当。

    对他一直很好奇,故而喜欢暗中观察洛阳朝堂的孔光便疑问道:

    “这位天子的生长环境,和王莽颇为类似,怎么二者差距,却如此悬殊?”

    王莽年幼丧父,

    刘秀也年幼丧父;

    王莽受到伯父抚养,

    刘秀则是受到叔父抚养。

    二者年轻未曾拥有名望时,也都低声下气,忍耐着禀性,结交过许多朝野间的人。

    为何刘秀看上去,就心理健康不少?

    对此,

    何博只是说,“这谁能知道呢?”

    “人性总是那样复杂,即便鬼神也难以预料。”

    然后,

    他还对沉思的孔光讲,“我这么聪慧,都不能解明其中的规律,你这样的头脑,还是不要纠结了。”

    “好好旁观东汉的革新是如何定策,如何推行的吧!”

    孔光赞同上帝对自己的评价。

    他即便死了,身体都烂成了一滩污水,也没能在乱世中读懂有关“人心”的道理。

    只能继续去看,继续去听,继续去学习了。

    “好在我还有很多时间。”

    虽然生前没有做下太多善事,

    也没有尽到一名臣子,匡扶君主,治理好天下的责任,

    但糊涂的孔光,也没有做下额外的罪孽。

    这使得他能够寄存精神于冥土,再观看起人间的变化。

    也许,

    时光会让他通过领悟后人的智慧,启迪那愚钝的头脑。

    这样想着,

    孔光像生前那样,在洛阳朝堂中找到一个位置,端正的坐下来,摆出一副“臣子朝见君主”的姿态,安静的加入到了这场朝会中去。

    而何博则是在记录下相关事宜后,转身离去,来到了黄巾军首领孙恩的身边。

    这位太平道大贤良师已经很老了。

    他年少时困苦,

    年轻时追随师长四处游历,

    在步入老年的前夕又率众举兵,拉开了反抗新朝的序幕,

    而在汉室复兴的眼下,

    这位即便有着上帝出手照顾,为之疗养身体的老者,

    终究没能抵过岁月的摧折。

    他那自幼便伴随在侧的肺病,让他于病榻上起起伏伏多次后,在今年彻底消耗干了他的力气。

    但孙恩对此没有太大的抱怨。

    他甚至还有些高兴和感激。

    “老师曾经说我不能拥有长久的寿命,现在看来,他还是判断错了。”

    六十五岁,

    不管放在哪里,都是长寿的姿态了。

    “而且我还在辽东埋下了名为‘太平’的种子!”

    说到这里,孙恩更是欢喜。

    他抖动着花白的胡须说道,“这绝对会让老师感到震惊。”

    何博就说,“要不要我现在帮你把孙冲叫来?”

    “你可以当着他的面嘚瑟。”

    “……这倒也不必。”

    他是快死的人,哪里受的住死鬼的冲击?

    还是等死下去再说吧!

    何博将他从烧得暖暖的炕上扶起来,用塞满了棉花的垫子撑住他的老腰,随后便拿出册子,跟他说起了刘秀最近推行的东西。

    孙恩静静听着,等上帝停止宣读后才发出新的声音。

    “都是一些有利于国家的事情。”

    “这才是真正的新朝雅政。”

    王莽那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改革,怎么可能跟在老家耕读过的刘秀相比呢?

    “只是,这到底是为了帝王伟业而做的。”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被屁股之下座位操控的君主,会采取各种手段。

    若分田释奴有利,便推行它;

    若交好世族有利,也要推行它。

    就像刘秀为了安抚因其分田于民,从而内心惴惴不安的河北豪强,选择了立郭圣通为后,将原配阴丽华置于贵人之位上一样。

    “数代之后,也难免出现成哀那样的子孙。”

    雄才伟略的开国之君,还可以保持自我意志,操控上下的权柄,明白该如何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

    可后人啊,

    总是哀之而不鉴之的。

    “唉!”

    “越是读史书,越是要为之感到伤怀。”

    何博说,“兴亡常理,盛衰有时,只要尽力就好了。”

    “何况聚沙堆积成塔,涓流汇聚为湖。”

    “等到了该兴起洪流,摧垮旧世的时候,洪流就会到来。”

    荀子早就说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