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盛与衰 (第2/3页)
这也是晋国上下,对赵裕篡位的事接受良好的缘故。
反正已经习惯了。
认清现实躺平就好,挣扎也是白费力气。
但对赵裕来说,
这种风气实在不好。
他想要的,自己就会去拿,哪里需要别人推动?
而且明明过段日子就能拿到的东西,
不过因为别人推了一把,提前到了手里,就要奖励对方“从龙之功”吗?
这到底是谁在帮谁?
谁在占谁的便宜?
真是恶心至极!
“难怪他带着妻子跑了,只留下你们这两个老人在家带孩子。”
藏氏跟在赵裕身边照顾他的起居,
长子已经十岁,也到了培养的年纪,故而也被父亲捞了过去。
只留下几个小的,让老人感受天伦之乐。
“啊啊啊啊——”
当大人喝水润喉的时候,两个小子狂叫着从东院跑了出来,然后迅速跑到了西院。
几条忠心耿耿的黄犬还在后面,吭哧吭哧的追随着小主人。
没有人知道这两个小子为何如此。
就连上帝也弄不明白五六岁小男孩的想法。
赵胜更是老脸一苦,丝毫没有含饴弄孙的快乐,只有忍人的无奈。
他还想要挽留何博,在家里多住几天,跟他分享面前的苦难。
好在何博跑得快,没有让赵胜追上。
……
当西海的晋国马上就要迎来一位全新的统治者时,
东方中央之国的皇帝,正在洛阳宫中接见远道而来的燕公。
他看着面前恭敬十足,神情卑微的亡国之君,心中收复辽东的欢喜褪去,转而又生出莫名的忧虑来。
他随后对自己的臣子们感慨起来:
“当年黄巾军与光武争夺天下,其势何其浩大。”
“即使之后败退辽东,得以建立燕国,聚数十万人口,成海东盛地。”
“为何一甲子过去,其国便迎来覆灭,其君也荒唐至此呢?”
皇帝是知道,
末代燕公是在民众的一片骂声中,被汉军护卫着走出集安城的。
臣子就说,“人心似水,民动如烟,哪有长久依存于一地的道理呢?”
“何况燕国之立,在于其公。”
“一旦不公,又何来燕国呢?”
皇帝于是想起自己曾经与人交流过的,有关于燕国的问题,便摇了摇头道:
“集安的百姓未曾变心,变心的不过是坐在甘棠宫的那些贵人罢了。”
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
就像偶尔划过夜空的流星。
当其去后,留给抬头仰望的世人的,也不过浓黑的夜幕罢了。
虽然那样的黑暗,不会阻止后来人继续仰望满天星辰,对那深邃星空的追寻,
但欲望总会在世人眼前,遮住他们的视线,阻碍他们的前进。
团结的会变成一盘散沙,
亲近的会互相仇恨攻杀起来。
上下失信的燕国,
连权贵都只想着保全自身了,又哪来的力量去维护那点点星光呢?
皇帝随后又想起前汉的事情。
大汉之所以会失去当时的天命,
不也是因为如此吗?
只是较之燕国,大汉还能得到复兴的原因,除却光武帝的雄才伟略外,也跟地方上豪强的拥护脱不开关系。
因为前汉的郡国并行,已经让地方上许多势力,与之紧紧绑在了一起。
即便武帝的推恩令,也不是直接取消分封,而是让地方封君们自己去无限细分。
若分不到财产?
那只能怪祖宗无能,不能留够遗产了。
反观燕国,
甘棠宫坐着的,名义上是民心推举而出的人,实际上却只诉说着自己的利益。
因为公器不能私用,
所以他们选择了放弃公器。
民众的声音不能真的传到甘棠宫里,于是也不认为这个国家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这个税收一年比一年高,
信义一年比一年低的国家,
真的是“我的”吗?
大汉的君臣在集安的肉食者开城投降前,还曾担心:
燕国享了六十五年的国运,
会不会在其亡国时,引来一些人自发的挣扎拯救呢?
毕竟前汉王莽篡位的消息一传出,地方郡县起兵反抗他,想要匡扶汉室的人可太多了。
结果,
燕国安安静静的倒下,一点抽搐的痕迹也没有。
“大汉要以之为鉴,不可以重蹈其覆辙啊!”
商量了下对燕国后续的处置后,皇帝这样对臣子说道。
臣子自然应下。
等到皇帝回到后宫中,他也这样对妃嫔们说道。
那些女子不管听没听懂,但表面上都附和着他,并称赞着皇帝的贤明。
只有阴皇后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因为皇帝将处理燕国贵女,以及从燕国获得的各种珍宝的权力,直接略过她,交给了邓绥。
这让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