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女君 (第2/3页)
,两个女人提及刘肇和邓绥时,那讥讽的语气也淡了下去。
刘肇就说,“邓绥下令召回了被流放的两家子弟,并将之前抄罚的财产还了回去。”
“她们得了这样的恩惠,自然不好再说风凉话。”
于是刘庆跟着感慨道,“不计前嫌,给予过去的仇人恩惠,这是仁慈的做法,也有利于安抚臣子之心。”
政变失败,风波吓的人人悚然,邓绥自然要想些办法,来抚慰他们。
如今正是多事之秋,
这些大臣既有精力,放在担忧烦恼上干什么,不如沉下心干活去!
“大汉会越来越好的。”
兄弟二人相视一笑,乘着弱水向蒿里荡去。
而在阳世,
整顿了一番朝堂的邓太后,仍旧推行着自己的政策不动摇。
她先是提拔在家养老多年,至今仍存活于世的王景担任新的大司空,随后又让张衡带着近些年太学培养出来的格物人才,前往各地修检水利。
虽然那些灾祸有夸大、人为的嫌疑,但其终究是存在的。
邓绥不会因为对豪强的恼怒,而任性的将之放置一旁,连累无辜的百姓。
接到任命的王景垂死病中惊坐起,拍着胸膛哀叹道:
“活得久有什么用?”
“活得久,这当牛做马的日子也会变得更长久啊!”
他都多大年纪了,怎么还要被迫接任大司空这个职位?
上一任的血还没有擦干净呢!
可惜,
反抗是没有用的。
王景心里再怎么抗拒,也只能感恩太后的赏识,然后爬到司空署去发光发热。
只要能活着离职,就是成功!
而张衡那边,则没有太大的想法。
他学了那么多知识,本就是要拿去造福百姓的。
何况太后此前也召见他,对之透过底细:
梳理水利,解决水患,
这对诸夏君子来说,向来是大功一件。
而有功自然要得到封赏。
如此一来,
太后便可以绕开察举制的阻碍,直接以“有功必赏”为理由,提拔太学中的优秀学子,插入朝堂中,以丰满自己的羽翼,削弱那些心有不甘,还想着坐在朝堂反朝堂的家伙的力量。
“除此之外,江南之地也需要进一步开发耕耘,用来安置受灾的人口。”
先帝元兴之时,因有意对世家豪强下手,便下令统计了一番大汉的人口数量。
最后登记在册的,足有五千三百余万人。
若算上豪强隐藏的户口,估计也只在六千万左右。
总的来说,
对比起大汉朝占据的辽阔土地,还是有些“地广人稀”的。
因此,
邓绥思来想去,觉得如今大汉的问题,并不在于人多地少,百姓必须为人佃农部曲,才能维持生计。
而是在于能不能让百姓享有一处能安心耕耘的土地。
外面垦荒自然美妙,
但时不时遭遇一波劫匪,一波查抄非法产业的朝廷官吏,以及素来便有的,伪装成劫匪掠夺路人财产的地方土豪……
这实在让普通百姓难以接受。
偏偏,
这样的情况还是盛世之景,
若遇到兵灾之年,无法祈求到一方庇护,那百姓的日子,也不会比西海的同胞们好到哪里去。
那些豪强之所以能够逼迫平民成为自己的部曲,那比起后世佃户还要卑微的存在,便有着这样的缘故。
离开我的庄园,
那下场多半不会美妙。
今汉的野外,
大一统下的严格管理,
可不允许百姓像先秦时的野人那样,快乐的生活在郊野之地自给自足。
赋税、徭役……
孱弱的百姓挣脱不了,只能忍受着上位者层层累加到自己肩上的重担。
这是各地豪强会有意放纵天灾蔓延,制造大量流民的原因。
原本被朝廷登籍造册的百姓流动起来,除了向着附近的庄园汇聚,还能去哪里呢?
开荒也是需要成本的,
灾民连活下去都是个问题,又谈何垦荒呢?
一定程度上,
豪强们用这样的方式,将一地百姓,与自己紧紧绑在了一起。
这也是他们有胆量对着邓太后发起冲击,乃至于生出废立天子想法的原因。
邓绥带入他们位置想了很久,也觉得着实棘手,明白为何先帝那般聪慧,却还要选择暂时忍让,徐徐图之。
根深蒂固,
是真的根深蒂固。
于是,
思索许久的邓太后,便打算推动江南的开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