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真乱啊(3/4) (第2/3页)
因大概就三点:大事拎得清,创作力亲民,行业有贡献。
这三条基本覆盖了互联网舆论的主体,各个层面都对他印象不错,形成了目前这种宽容的局面。
至于很多人吹嘘的投资《天水围》系列…
这个事,只不过从侧面点出了一个导演出身的人肯投资几百万拍文艺电影,在香港是多么伟大的事情而已。
可能他的电影梦足够虔诚,热爱电影跟常开戏,与观众认可之间,仍没有绝对的逻辑关系。
前两者只需要爱好跟渠道就能做到,哪怕赚的不多,起码也能在精算下维持收支平衡。
但观众对王景的认可度,实际上仍停留在97年以前。
事实上,21世纪以后,王景在自己的大本营香港已经被观众抛弃,在极高产量的前提下,只有捆绑内地资本及周闰发、贺岁片情怀的《澳门风云》系列,以及集合刘得华、甄子旦,对电视台时期老对手麦当雄进行拙劣模仿的《追龙》票房可以过千万,其余数十部电影,票房都十分疲软。
甚至出现了梁超伟在事业巅峰时期,谁拍谁赚钱的情况下,配搭风头正劲的舒淇合拍王景的电影《有情饮水饱》,票房创下梁朝伟2000-2024年最低记录的惊人战果。
后来,王景将此事戏谑为是梁超伟的问题——签了五部片约,拍一部亏一部!
而内地观众本就对这部折戟沉沙的片子无任何记忆点可言,一如王景在01年到10年拍的所有戏一样。
《大上海》,其实也是想炒冷饭,《上海滩》嘛!
其实香港电影人拍过不少上海题材的电影,张彻就拍过《大上海1937》,麦当雄编剧的《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
不咋卖座。
但王景不信邪,找来周闰发、黄小鸣…
票房刚好过亿,但相比较1.5亿的成本,这电影亏惨了。
不过,后来靠着《澳门风云》以及春节档的优势,确实赚了些钱…
再后来,就回香港了,每年弄几部网络电影,圈点养老钱。
……
贺岁档开启,《一九四二》以39%的排片开画,首日安排了1.9万场,但首日票房仅仅只有2555万…
这个成绩别说跟《大人物》相比,就是冯晓刚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