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门下走狗 (第1/3页)
按照朝廷的军令,胤禑所属的兵马,除了从京城带出来的禁旅八旗之外,还有陕西、山西、河南和四川,这四省调来的近三千兵。
其中,距离西安最远的是,从四川叙州调来的五百名绿营兵。
叙州府,也就是今天的宜宾市。
从叙州到西安,差不多两千里地了,即使每天行军五十里地,也至少需要40天的行军时间。
朝廷不是傻子,之所以这么干,就是担心前线大将笼络军心,从而对皇权不利。
必须承认,晚明军阀遍地的天坑,清初时期,全都避开了。
八旗兵出战的老传统是:轻步兵、重装步兵、轻骑兵、重装骑兵和火器营,五个兵种组成的合成部队。
如今,胤禑手下的八旗兵,也是混编的合成兵种。
清军作战,和蒙古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战马,仅仅是清军机动作战的载体而已,真正突破敌军的攻坚兵种,其实是火器营和重装步兵。
值得一提的是,大清的重装步兵,无一例外,全是身穿三层绵甲的甲胄怪物。
和一般人想象的箭如雨下的场景,迥然不同的是:区区三只重箭而已,就值八两银子。
而且,八旗兵的弓、箭、马、甲、仆,都必须自备。
换句话说,八旗兵打不起箭如雨下的消耗战。
所以,清军的经典战法就是,重装步兵们骑马机动到战场上,然后下马步战,抵近到十步左右,再用重箭齐射敌军。
清弓,加上重箭,近距离射击之下,多厚的重甲都挡不住一击。
等重甲步兵突破了明军的防线之后,重甲骑兵再上马发起冲锋,彻底击垮明军大部队。
从萨尔浒大战,到松锦大战,明军永远没有吸取教训,用极大损失成就了八旗满万不能敌的威名。
随着各地兵马的逐次归建,如今的胤禑手下,除了那几百名四川绿营轻步兵之外,基本满编了。
100门子母炮,350名索伦铁骑,1000名重甲八旗步军,1000名轻骑兵,500名重甲骑兵,1000名绿营轻步兵,这就是完整的作战编制了。
客观的说,在冷兵器时代,如此强横的力量,足以对抗三万轻骑兵为主的准噶尔人了。
不过,胤禑心里有数,准噶尔人的手里有罗刹国卖的火绳枪,数量还不少。
所以,清军的传统战法,肯定就不能用了。
在倭国的长筱合战,织田信长以三千铁炮队为核心,采取三段击的战法,把威震日本的武田赤备,打成了渣渣。
而且,昭莫多战役时,清军就吃过准噶尔人躲在驼城后边放枪的大亏,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重甲步兵伤亡惨重。
胤禑的手里,掌握了100门子母炮,这个才是制胜的关键。
子母炮的威力,肯定不如红衣大炮。
但是,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效果,肯定远胜于准噶尔人手里的火绳枪。
在西安城外的军营,胤禑正在指挥火器营和轻骑兵之间的小配合战术,忽然听说,陕西巡抚雍泰,带着大量的猪、羊,以及蔬菜,前来劳军。
胤禑不由微微一笑,算日子,雍泰也该来了。
康熙提前布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