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六陌之战(上) (第1/3页)
这是一场蓄意的谋杀,也是一场众所周知的谋杀。
其余将领在收到命令的时候,几乎不敢置信,因为军令中对周处的恶意可以说是毫不掩饰。
战争是血肉磨盘,但搅进去的不仅仅是血肉。每一次会战,除了对士卒肉体上的巨大消耗外,还存在着对人精神的摧残。每一次劫后余生,都会令常人丧失生命力。不论战争是正义还是邪恶,战争终究是杀人,杀人就会直面死亡,没有人能不受死亡影响,即使是诸葛亮,也会被战争榨干最后的生机。
因此,在一场会战结束后,士卒都需要相当的时间来休整,即使不久要进行下一场会战,也会从最后轮换。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持战斗力。
而如今周处已经打过一场攻城战,又遇刺受伤的前提下,梁王司马肜竟然还令周处领兵做先锋,率先去攻打六陌。这几乎是不可理喻的。纵然好畤攻城战进行得极为顺利,也不是让人继续轮战的理由。
这几乎是直白地表示,司马肜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周处死。不管是因作战不利被军法处置而死,还是在战场上血战至死,还是接连作战活生生累死。只要周处一日不死,梁王就一日不罢休。
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六陌之战,大概就是周处的死劫了。
但周处得到军令后,表现得却极为淡然,他仅仅是回答了三个字:“知道了。”然后就抱着尚未愈合的胳膊,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下一次会战。
周处其实对这一天早有预料。作为一名已经六十岁,在官场混迹超过三十年的老人,他早就学会了知晓自己的天命。在得知梁王司马肜为统帅,自己为麾下将领的时候,他冥冥中就猜到了会是这么一个结局。
不只是梁王司马肜,事实上,大概半个朝堂的人,都在盼着他早死,因为自己弹劾过他们的不法之事。而剩下的半个朝堂里,有一半人对他人的生命漠不关心。再剩下的部分人,基本都对现状无能为力。
周处摸着自己中箭的肩胛,感受着其中的痛楚,苦笑着自嘲道:“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年轻时的周处是何等的心高气傲?他其实自己都记忆模糊了。周处只记得那段岁月很快活,当时他还没有亡国,身为名将周鲂之子,他虽曾经让父亲失望,但在迷途知返后,又得到了世人的推崇,继而意气风发,意图跟随天子(孙皓)立下不世功名,以弱击强,一统中华。
但在亡国之战到来时,他才发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是何等可笑。面对王濬的七万水师,他随陶濬前去抵抗,远远望见那些楼船,手下纷纷溃逃,只能徒然随旧主献城投降。
此后他被迫改换门庭,在晋朝出仕。如果不能振兴故国,那就为天下太平多做些好事吧!周处就是抱着这样的理想开始做事的。
于是他在晋朝官场来回辗转,关中去过,益州也去过,也在朝廷中当过散骑常侍、御史中丞。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周处从来不在意官场中的人际交往,只在乎自己做得好与不好。这几十年下来,确实是政绩斐然。
可越往前走,周处就越发感觉到疲倦,越是感受到自己的力不从心。
他越来越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淡薄的,无论如何胸怀大志,得不到他人的支持,最后总归是变成镜花水月。可当他想要去寻找支持时,却发现身边的总是些蝇营狗苟。
说起来真是可笑,亡了国的渴望匡济天下,真正平定天下的却对世人无动于衷。
还记得当年他和恶蛟搏斗,精疲力尽地重回阳羡时。当时乡亲们误以为周处已死的欢呼声,那些铺天盖地又欢天喜地的笑脸,曾经深深震撼了周处。他发现这些欢笑是因为自己而产生时,感到过一股澎湃的力量,远比畏惧更让人向往与亲近。
就是自那时起,周处在心中立下了誓言,他一定要做这样一个人,能让见到他的人都笑颜以对。他一直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只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他自己的笑容越变越少了。
在朝堂之上,想要获得身边的人支持,是否就违背了自己昔日的誓言呢?再一次欺骗了那些相信他的父老呢?
因此,即使当周处意识到自己在走一条绝路,他也并不后悔。眼下如今这一刻真的到来了,他很平淡地就接受了这一事实,并开始做向六陌进军的准备。
六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