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晋庭汉裔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流民南下

第一百三十六章 流民南下

    第一百三十六章 流民南下 (第3/3页)

来,刘羡问道:“我听世回说,你的剑术很好,有没有兴趣和我比试比试?”

    李雄示弱道:“使君真是折煞我了,剑术不过是小道,并无多大用处,真正的大道还是在仕途上。可惜,在下不过一卑鄙小胡,若能有朝一日,我能得到朝廷重用,有资格为使君牵马,我就心满意足了。”

    刘羡拍着他的肩膀笑道:“仲俊太妄自菲薄了,我的曾祖也曾因出身为人所轻视,最终也成就了一番事业。焉知你这小胡,将来不会成为一军大将呢?”

    “哈哈哈,那就借使君吉言了。”

    两人各自干笑了几声,李雄便拱手告别,又带着严氏匆匆离去了。

    次日一早,大概是心里有鬼,害怕刘羡暗地里使绊子吧,李雄又派人给刘羡送来了一箱金子,约有五千金左右。这一次,刘羡收下了,而且收得心安理得。

    五日之后,孟观派使者传来回信。果然如刘羡所料,他同意李氏携流民南下。

    不知道是不是收受贿赂的缘故,孟观办事也极为利索。他在发信给刘羡的同时,也已传信给梁州刺史罗尚,可打开阳安关大门,放流民过关。在此期间,晋军要负责监督流民,避免在路上出现什么乱事。

    这种忧虑显然是多余的,刘羡等人踏上陈仓故道时,道上的流民可谓秩序井然。他们在得知南下的大门打开后,眼中无不冒出希望的光彩,哪怕饥肠辘辘,在得到生的希望后,对死亡的恐惧也就没那么大了。只凭借着胸中的最后一口气,他们就愿意翻越整个秦岭。

    浩浩荡荡的流民队伍绵延出上百里,山道狭窄,又天气严寒,但奇迹一般的,这一路上竟然没有丝毫意外,就连死人也很少。刘羡看着这一切,不禁心想:或许老庄说得对,没有什么皇帝官府,百姓也能活得很好。

    不过这种想法也就是一闪而过,当他在阳安关前驻足时,对这汉中山川的感慨随即覆盖了一切。

    狭长的山道上,不过容纳十余人并行,旁边是涛涛汉水奔流不息,南北两座崇山夹江对峙,阴沉的天色与山间萧瑟干枯的冬木,给人一种莫名的肃杀感,似乎有一道天门横亘在两山之间。

    随着山势渐渐平缓,真正的天门出现了,一道山关依山而建,将众人阻挡在江山之外。

    这就是阳安关,当年蜀汉的北大门,也是北伐的起点。

    刘羡快马从山道间穿过,直到阳安关城楼之下,可以看见关门大开。守关的士卒正在关门口清点流民人数,每清点一人,就发放给流民一份表明身份相关的文牒。

    梁州刺史罗尚就在此处视察,他听闻平西军司刘羡到来,出于同僚的情谊,还是专门来与刘羡相见。

    刘羡童年时在征吴凯旋大会上看见过罗尚,只不过时过境迁,眼下已经过了近二十年。当年征吴意气风发的青年,此时也变成了一名略显市侩的中年人。

    罗尚和刘羡简单寒暄了几句。他的话语没有诚意,只是表面功夫,和河东的那些老人截然不同。刘羡听得出来,他愿意和自己说这几句话,是看在自己平西军司的身份上,而非安乐公世子。

    不过这倒也正常,罗氏在晋朝早受重用,如今的地位要胜过蜀汉之时,不念旧也是理所当然的。说不得自己复国时,此人也是自己的对手。

    罗尚邀请刘羡到阳安关内坐一坐时,刘羡却拒绝了,他说:“我只是奉命监管流民至此,阳安关之后的事情,就要靠罗使君了。我还有招抚要务在身,就不久留了,告辞!”

    最后看了一眼阳安关,刘羡拨马回身,往晋军大部队中奔去。李雄等人从他身边走过,滔滔汉水从他身边流过,近在咫尺的巴蜀山水离他远去了。

    奔到八字安乐旗下后,南路晋军折而向东,他们将进入招抚的最后一程——阴平郡。

    刘羡在心里默默道:阳安关,看来你我的缘分还未到,这次,我目睹了你的风采。下一次再见,我定让你倾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