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童谣 (第1/3页)
“鲁公,自郭周以来,这已经是被杀的第七个人了。”
在查看过被割喉的尸体后,尚书和郁匆匆走回廷尉后院,对鲁公贾谧如此说道。
和郁的兄长是武帝时期的著名贤臣和峤,和峤为人性格豪爽,慧眼独具,又直言不讳,哪怕不经营人脉,也深受朝臣崇敬,被人誉为“峤森森如千丈松”。
但与兄长的杰出不同,和郁为人平平无奇,没有定邦治国的谋略,也没有超凡脱俗的谈吐。但他有兄长所没有的心眼和油滑,早早讨好鲁公贾谧,结果在当今天子登基以后,和峤郁郁而终,而和郁青云直上。
眼下和峤已经去世,和郁则成了贾谧的心腹,负责来调查这起刺杀案。
经过第一起的震惊,第二起的忿怒后,这已经是连续七日发生了后党官员被诛杀的离奇案件。这次被杀的是廷尉左监刘戚,他是死在了一条阴暗的巷道内,一同被杀的还有四名侍卫。尸体的罪状上清楚地写着被诛杀的死因: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屡次制造冤狱。
而查案的和郁已经有些麻木了,他已经不关注具体的刺杀手法,而直接向贾谧陈述自己的结论:
“这是心理战,也是太子党发起的舆论战,他们是以这种方式在向我们施压,逼我们放权。”
毋须多言,对方的目的非常明确,不仅杀人,而且罗列被杀之人的罪状,还写下“奉义诛贼”四个字,这基本就排除了仇杀、夺财等其余可能。
而这一连串刺杀的行动之迅速,组织之严密,根本不是常人能做到的。他们是在这个非常时期行凶,并且多次在宵禁时间行动,最过分时,刺杀的地点距离宫门处就差一条街,而且还迅速撤离,无人发现。
这些都说明了,这不仅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人完成的,而且还有大量的官员私下协助。如此庞大的组织行为,也必然不可能是为了针对哪一个人,而是一场政治上的总宣战。
贾谧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他此时半趴在席案上,一只手捂着额头,一副牙疼的表情,他徐徐说道:
“我现在要听的不是这个,这是姨母会去考虑的事情。”
“姨母现在正在发火,你们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抓住这些凶手,找回姨母的颜面。”
司隶校尉满奋此时就坐在一旁,他经办刑狱多年,深知这种大案的难办之处,他说:
“鲁公,我们也想为皇后殿下分忧,可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些案子根本没法查。”
“没法查?什么意思。”
“首先,作案的人手段非常利落,虽然不知道有几个人,但根据调查,每个都是好手,我们查到的每一个遇害者,死前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时间又发生得如此紧凑,我们上一个死者的证词还没搜查完,下一个死者就又出现了,别说整理证据了,连线索都相互矛盾。”
贾谧皱眉道:“要什么线索?你是不是吃多了,脑子也不转了,我们什么时候讲过证据?既然你已经猜到是太子党羽所为,直接派人去抓不就完了?我是要让姨母顺心,又不是真为这些贱人报仇。”
满奋苦笑道:“鲁公,这也很难办啊!”
“难办在哪?”
“我听说,这段时间太子和淮南王见面后,刚开始是闭殿不出,但在东宫中的那些人,除去日常的杂务外,也都深居简出,根本抓不出什么把柄。”
“但在第一件刺杀案发生后,太子和淮南王开始频频接见一些劳苦功高的老臣,齐王和成都王也是,这些人不是公爵就是侯爵,我能抓谁?到时惊动朝野,岂不是授人以柄?”
这确实是个问题,但贾谧却不甚在乎,他听了片刻窗外的雀叫,冷冷道:
“这一定是淮南王的指使,东宫内的那个废物,不就是得了淮南王撑腰,他莫非还真有什么本事?你带兵去吓一吓,随便抓个人就走,他能怎么办?”
“那不就正中淮南王下怀了吗?”
满奋垂首道:“我若如此行事,淮南王带门客前来拿人,结果酿成一场火并,那该如何?”
“他们想打,那就打!北军在我们手里,有什么可怕的。”
“请鲁公小心些!禁军也有大半在宗室手里,太子还有七千卫率,北军若有人三心二意,胜负未知啊!”
话说到这个地步,贾谧冷哼了一声,终于选择了退让,但还是不忘嘲讽满奋道:“满公,我还以为你是一条巨蟒,肚能吞象,没想到见到些许羊群,也会怕撑破了肚皮吗?”
满奋早已不会为这种言语所触动,绷着脸答道:“在下的本职是司隶校尉,代天子监察京畿百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