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进军温县 (第2/3页)
出他的两位长史,也就是卢志与郑琰,抵达温县。在谈判开始前,他们先和司马乂与刘羡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通气,确定了这次谈判的底线和原则后,方才正式开始这次谈判。
谈判进行于温县的县衙府院的一座小亭内,使团四人坐于西面,义军四人坐于东面。
刘羡坐在义军一席的最右边,他落座后,先是打量出使的这几位使者。老实说,这四位老人刘羡都见过,其中嵇绍、乐广、刘颂,更是刘羡的熟人。嵇绍和乐广推荐自己入仕,刘颂是司马玮的王傅,都算是自己的老师。只是万万没想到,他们居然会担任赵王的说客。
事实上,谈判一开始,司马乂便以此发难,斥责道:“诸公既食晋禄,当持忠节,何为此篡逆之辈发声?是欲败我家业乎?”
但其余几人都是长者,见惯了大风浪,如乐广、刘颂,更是经历了高平陵之变、见证过魏晋禅代的人,他们不会被这种言语吓倒。
乐广看了司马乂一眼,徐徐道:“抱歉,殿下,这是天家的家事,我们身为臣子,恐怕不好置评。”
这言一出,顿将司马乂的话语堵了回去,事实确实如此,不管孙秀在京师有多么权势滔天,在皇位上坐着的毕竟是赵王司马伦。臣子不便对天家的家事品头论足,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且当年齐王党争到高潮时,司马炎打压齐王党,强行发配齐王就藩,拒绝改立太子,也正是说的这句话,这是世人皆知的。
司马乂是个急性子,但也是个孝子,他想反驳,又不知如何维护父亲的颜面,一时间气得面目涨红。
卢志轻咳了一声,接过话头道:“彦辅公既然如此说,那还有什么好谈的呢?我河北义军有二十万在此,杀贼如举火蓬草,弹指飞灰。除去原赵王府党羽外,我们一概不予追究,您又何必蹚这趟浑水呢?”
这说到了乐广的伤心事,继而低头不语。他的二女儿便是司马颖的妻子,如今的成都王妃。按理来说,他是不应该参与此事的。可他五个儿子都在洛阳,性命既然在人家手上,因此实在不敢违背孙秀的命令。
倒是一旁的刘颂勉力坐了起来,对卢志回话说:“年轻人,不要太气盛,我们来这谈和,当然也是有自己的理由,你们听一听我们过来人的话,总是吃不了亏的,咳咳咳……”
刘颂此时显然身患重疾,仅仅是说了一会儿话,就忍不住连连咳嗽,一只手按在胸口不断地搓揉着,咳得狠了,身体也禁不住摇摇欲坠。刘羡见状,心中颇有些担忧,连忙过去扶住刘颂,又喊人来给他送来一张可以依靠的几子。
刘颂缓过来后,见刘羡就在身边,露出了些许欣慰神色,低声对他道:“我年岁已大,这点毛病,不碍事的,你先坐回去吧。”
等刘羡回去后,他才又对卢志等人道:“赵王登基,确实是不合常理,有愧德性。可其党羽做事,到底还局限在洛阳之内,不损地方大局。”
“而现在,成都王、齐王,还有您,常山王,号称是勤王义军,可说到底,并没有朝廷诏令,就直接兴藩镇之兵进犯京畿,这固然能逞一时之势,可遗害无穷啊!”
“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地方藩王谁无野心?一有机会,谁不会起兵造反?我刘颂本也没有多少日子好活,大晋亡与不亡,与我何干?但我说句真心话,我是见证大晋开国的臣子,好不容易过了这么些和平日子,我……咳咳咳……,实在不愿自己几十年心血付之一炬,为了大晋的长治久安,殿下!罢兵,才是最好的选择啊!”
刘颂已经七十岁高龄,在刘羡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面前,就如同风中残烛,可越是如此,他说的话,就越让人动容。
但卢志意志何等坚定,怎会就这样被打动?他说道:“刘尚书说的道理不错,可此事的过错莫非在义军吗?赵逆窃国在前,若不惩治,以后国家莫非就能长治久安吗?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