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决战建春门 (第1/3页)
政变进行到这一步,战事已经全然脱离了双方的掌控,违背了两边的初衷。
刘羡在事前就强调过,政变虽说难免大动干戈,但到底还是要注意影响。若把局面闹到不可收拾,势必会影响到战事的善后,政变的大义,并进一步加剧朝局的割裂。可现在看来,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了。
司马乂在东宫中,见到城西被焚的火光,也不禁旁皇落泪,对天子哭泣说:“此事皆是我之罪过,战后我必请高僧道士前来祈福,令亡魂安息。若不能免去罪过,消去怨恨,将来九泉之下,因果报应,我亦无悔。”
他随即对刘羡道:“府君,已经不能再拖了,必须得想个办法,毕其功于一役。”
虽然不知道详情,但刘羡也知道,这必然是祖逖闹出来的动静,最后竟形成如此规模的灾难,实是难以预料。再拖下去,让洛阳沦为废墟,那赢了也等于输了。故而即使明白,眼下并非决战的最好时机,他也应承同意了这个命令,回复道:“殿下,请稍容我思量。”
眼下司马乂手中最大的筹码,就是将天子握在手中,这让他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但他的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嫡系部队实在太少。
在如今的东宫中,司马乂虽裹挟了不少人加入队伍,甚至半个朝堂公卿都齐聚于此,但许多人的忠诚都不能信任:王衍现如今在城外坐观成败,城内的这些军队中,虽说人数也不少,但想要他们全力作战,也是一种奢望。刘羡就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事先才会想到从金墉城处东西夹攻,打司马冏一个措手不及。
但现在这样的情况,齐王已经有了准备,原计划的夹攻已经不可能实现了。想要取胜,必须得改变策略,创造一个适合防守的环境,逼迫齐王不顾一切地前来进攻,打乱他的部属,然后再伺机取胜。
想到这里,刘羡有了一个冒险的主意,但这能不能实行,却并非他能决定的。故而他稍有犹豫,徘徊一二后,方对司马乂直视道:“殿下,你敢赌命一搏吗?”
司马乂见刘羡面色凝重,不难猜想,他的策略必然有极大的风险,但司马乂从来是个敢于冒险的人,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府君有何办法?但说无妨。”
刘羡直白道:“殿下,我需要您带着陛下做诱饵,您能做得到吗?”
此言一出,司马乂立刻明白了刘羡的想法。刘羡是想令司马乂携带天子,正面出现在战场上,以此促使司马冏倾力来攻,然后他再在一旁伺机等待,等齐军决战时露出破绽,他再尝试破局。
当年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就是采用这样的策略。他坐视七国联军于围攻梁王于睢阳,自己却在昌邑坚守不出,一直拖到乱军屡战不胜,士气低靡之际,周亚夫突然出兵,逐敌江南,一举建功,彻底平定了吴楚乱军。
可与当年不同的是,守睢阳的是梁王,而不是汉景帝。眼下若是采用这个策略,稍有不慎,司马乂便会战死沙场,再无翻身的可能。
但即使如此,司马乂依然毫不犹豫,当众拍案道:“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了,那就这么办!”
他随即向刘羡问道:“府君这边需要多少兵马?需不需要我再调一部分?”
刘羡道:“不必殿下担忧,我的松滋营,此前留在偃师,政变以后,已于昨日半夜赶到了洛阳城东。我领着这一千五百人作为奇兵,有祖士稚做内应,等您这边开战以后,诱出大部分齐军,我便去设法擒拿齐王!”
司马乂道:“我该如何诱使齐军?”
刘羡流利道:“您率军前往建春门(上东门),与天子在此稍驻,然后放出消息,向周围的商户、百姓征募粮食与船只。声称一旦集齐物资,便要北上渡河,携天子前往河北,去投奔成都王。”
“齐王听到消息,必然心急,到时派大军来建春门抢夺天子,您一定要守住。只要您这边能争取到时间,逼得他不断派出援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