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三方止兵 (第3/3页)
下达了除长沙王军队外,其余军队一律不许入城的命令。
这无疑表明了一种态度:新朝廷提防西军,更甚于提防齐军。
收回诏书后,刘羡道:“世容,陛下命令在此,请恕我难以违诏。”
“怀冲真是见怪了。”李含收敛神情,抱拳回复道:“遵诏行事,乃是我等臣子的职责,我遵旨便是。”
他随即出了营,向身后的几名部将挥手,低语吩咐了几句,等属下们四下离开后,又回到营帐内。此时茶汤刚刚烧好,李含却没有斟茶的意思,而是给自己倒了一碗,并看向刘羡,意味深长地说道:“只是我有一句剖心置腹的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世容但说无妨。”刘羡笑道。
李含悠悠道:“陆士衡的《五等论》写得好,帝业至重,天下至旷,旷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独任。”
“辅政一事,涉及天下的安危,并不是一件易事,以一个人的力量恐怕难以承担。齐王殷鉴在前,还希望长沙王不要重蹈覆辙啊!”
言下之意,他既然能够在舆论上扳倒司马冏,自然也能扳倒司马乂。更何况,他还有这三万骑军。
听到这句话,刘羡也不禁莞尔。李含果然还是那个李含,只要心中不顺,永远藏不住自己的锋芒。在明明已经失去大义的情况下,他竟然还要出言威胁。
刘羡用平静的语调回答道:“世容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受教了。”
“不过,还请世容放心,骠骑将军早已做好打算,他绝不准备独自辅政,且格外看重河间王殿下的意见。”
“嗯?”这倒令李含惊讶了,他问道:“敢问骠骑将军有哪些打算?”
“河间王殿下此前不是有奏表吗?向天子提议,去请成都王入京辅政。骠骑将军已经派人去请成都王,让他来主持公道了。”
这一击正中命门,令李含的脸色难看无比,偏偏又无话可说。
当时他写出这份奏表,为了表明河间王司马颙的大义名分,拉起了司马乂与司马颖的大旗,在表中声称说:西军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司马冏德不配位,只有成都王司马颖才能担当辅政之位。
但李含也只是这么一写而已,没料想到,司马乂在取胜以后,竟然当真要将胜利果实让给司马颖。如此一来,李含威逼的计划也失败了。单凭司马乂一方的力量,确实无法与征西军司相提并论,可一旦有司马颖加入,李含的威逼,便是将司马颖推向自己的反面,这会使得西军彻底丧失大义旗帜,且给成都王一个兼并齐王旧部的机会。
在如此情况下,李含只得暂且投子认负。
西军在洛阳城下止步四日,终于等来了司马颖的使者,此次前来的,正是成都王右长史郑琰。不同于对李含的严加提防,郑琰一入洛阳,便得到了司马乂的亲自接待,司马乂将其迎至骠骑将军府上,继而细谈了两个时辰之久,所谈无它,全是有关以后朝局的大事。
最终司马乂说服郑琰,达成了协议:司马颖决定暂不入洛,承认司马乂独自灭齐的大功,也支持由司马乂来担任辅政之位。但作为交换条件,自此以后,朝廷要发布的所有诏书,帝国的所有人事变动,都要先呈送邺城,由司马颖审阅以后,然后得以实行。
而对于倡义讨齐的司马颙,双方均不予置评。事成之后,郑琰来到李含大营,向李含通报了谈判结果,并勒令他退军。
李含本来还抱有一丝侥幸,若成都王与长沙王未能谈拢,他还可以浑水摸鱼。但现实却是沉痛的,他有资本挑衅长沙王,却无力面对洛阳与邺城的联盟,他只能理性地接受一无所获的现状,黯然退兵关中。
一场大战就此消弭于无形之中,太安元年也就此平安结束了。
随着太安二年(303年)的到来,新的一年,会有和平到来吗?
人们多不敢做此想,因为这一年是癸亥年,而在下一年,便是传说中有浩劫降世的甲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