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河北起兵 (第1/3页)
刺杀长沙王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司马颖正在文昌殿和陆机、卢志、牵秀等几名亲信一起用膳。
使者见有其他人在场,就凑到成都王耳朵边低声禀告。说完后,使者内心忐忑,抬眼偷看司马颖。只见他脸色如常,举箸夹肉,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等吃完了,他才放下玉箸,对众人说:“李球刺杀长沙王失败了,有负于我的期望啊。”
在场的群臣听了,除了陆机以外,无不目瞪口呆,脸色大变。此前他们并不知道此事,只是听说成都王派出使者去与长沙王和谈,为此还大不情愿,私下里议论纷纷,毕竟一旦谈和成功,他们就丢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谁曾想,原来成都王遣使洛阳的目的,竟然是刺杀亲兄弟。
惟一有不同想法的只有卢志。
自从被夺权以后,卢志学会了保持沉默,只要司马颖不主动询问,他便一言不发。可到了此时,一种不知是愤怒还是悲哀的情绪在胸中沸腾,令他究竟忍无可忍了,继而出声斥责道:
“殿下,您怎能这般做?!再怎么说,您和长沙王也是亲兄弟。共叔段不忠在先,郑庄公诱而杀之,至今尤为世人讥讽。而您竟要无罪杀兄!这样的事情要是传出去,世人皆会讽您不孝。一旦失信,人心是极难以挽回的啊!”
将成都王扶持成一位正人心明世道的圣君,一直是卢志的心愿。尤其是在讨伐赵王后,司马颖选择听从卢志建议,推辞功名主动离开洛阳时,他距离这一目标几乎已无限接近。世人皆道司马颖有周公之贤美,只要司马颖接下来在邺城励精图治,在乱世经营一方乐土,以他天子胞弟的身份,必然是众望所归。
可随着卢志的失势,这些年来司马颖的种种作为,真是令卢志失望至极,他全然推翻了卢志给他制定的大略,而是为了一己之私欲,频频向朝廷施压,屡次参与到河间王的阴谋中,继而败坏了卢志给他精心营造的圣王形象。
时至今日,卢志对此已然认命,对邺城的腐败视若不见,整日忙于民务,希望至少还能在百姓中维持司马颖的民心。可他怎能想到,司马颖竟然会设计行刺兄弟!这要是传出去,无论怎么辩解,都很难得到天下人的谅解。
但司马颖颇不以为然,他摆了摆手,对卢志嬉皮笑脸地说道:“哎呀,子道莫要生气,这不是没有成功嘛!”
卢志闻言,更为愤怒,他以掌击案,高声:“殿下,便是能成功也不可这么做!不然人人效仿,国家哪里还有长治久安呢?”
陆机此时开口道:“卢长史何必危言耸听呢?殿下这么做,不就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吗?若大军南下,兵马齐发,不知要有多少人死于非命,与其死那么多无辜的将士百姓,只死一个长沙王,便能换来和平,何乐而不为呢?“
卢志一听便知道,这定是陆机给司马颖出的主意。那日宋洪送信,他与司马颖在后殿密谈,估计讲的就是这件事。先装模作样假意和谈,实则暗派刺客刺杀。想得挺好,可结果却是令司马颖在舆论上陷入不利。
念及于此,他嗬嗬冷笑道:“东西相争,荆扬作乱,正须圣王调理万方。殿下只要顿兵关外,文服入朝,逞霸道之势,扬王者之风。到那时大势所趋,长沙王何敢相抗?你如此行事,把长沙王逼反,才是真正得的害及无辜!”
双方来回争辩了几句,司马颖很快就不耐烦了,他摆手道:“两位都是我信赖的大臣,何至于此?子道,这事本来就是我同意的,你也没有必要怪士衡。若有什么错,也都是我的错,你就怪我吧!”
他又说:“木已成舟,后悔也没用了,接下来该怎么办,不妨请诸公设法补救。”
还能以什么办法补救?卢志又怒又恨,他方才说的这些,就是希望司马颖能迷途知返,疏远陆机、孟玖,不要急功近利地进入洛阳,而是专心治理于民政。只要司马颖不急着进京,此事仍有回旋的余地。
可他知道,司马颖根本无意听从,且征北军司的其余官员也无意听从。
如牵秀、石超、李毅等人,只是对成都王杀兄一事有些出乎意料,但思量之下,对于刺杀失败一事,他们反而感到高兴。刺杀司马乂失败,正是代表着兄弟两人的决裂,这也就意味着,率军南下,重演一次讨赵之役,已经势在必行了。
这正是这些官员们趁机建功得权的大好机会。
因此,牵秀罕见地为陆机说话道:“卢长史,陆君说得并无大错,有些事,你不做,别人也会去做。像河间王、刘怀冲,他们不也喜欢设计行刺吗?此事有失,还是用人不当,计划有失,但木已成舟,也没什么纠结的必要。”
“所谓当务之急,依我之见,应当先谋划南征一事。”
言语间,牵秀自信满满。在他看来,自己乃是名将牵招之孙,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